股價漲跌有各式各樣理由,但同樣的理由卻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同樣造成股價上漲(或下跌),例如企業公布營收獲利成長,有時候會讓股價上漲,理論上也應是會讓股價上漲,但實際有時候股價不漲反跌,近期有不少企業的營收成長數據亮眼,股價表現卻似乎和營收績效無關,不論營收成長或衰退,股價都一起大跌或反彈。
當然可以找到(編造)理由來解釋為什麼營收亮眼股價卻下跌,例如是因為美國關稅政策,投資人預期未來獲利會受影響,或是因為先前股價的表現已經反映利多,或是擔心產業過度投資(泡沫),不論是哪一個理由,都是投資人的預期或猜測想像,不一定會(或尚未)實現,可以說推動股價是力量是來自於投資人的預期或想像,一個正面利多的消息,如果市場主要投資人採取負面悲觀角度的看待,股價會下跌,或負面的利空,只要投資人是正面樂觀的看待,股價並不會下跌。
如果在股市著眼的焦點是股價波動,主要考慮的因素應該是市場心理,其他的因素不是沒有影響,其他因素只是心理想像或預測的素材,例如近期(短線)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在美國關稅政策如何變化,基本面或企業營收數據就變得無關緊要,但等實際關稅狀況大致清楚之後,基本面相關數據又可能變得重要。
如果關心的是中期、長期的投資收益,除了重要政策(例如關稅、貿易與財政赤字)需要了解,也需要知道景氣可能的發展,產業前景及企業營收獲利、企業競爭力等問題,所有因素都息息相關,同時評估各因素可能造成何種影響,再判斷投資的機會與風險,只不過要考慮的因素太複雜,一般人需要找到幾個適用的關鍵訊號當作主要的依據,而股價表現就是所有複雜因素共同影響所呈現的結果,不論對前景樂觀或悲觀,都應該重視股價所呈現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