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球正聚焦在晶片與能源的戰略對抗時,川普政府悄悄對中港電商與郵政體系下重手,小額包裹,成了新戰場。
撰文 / Tx3地緣政治研究室自5月2日起,美國將針對來自中國與香港價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課徵高達120%關稅,單件最低徵收100美元,6月起更上看200美元。這不只打擊Shein、Temu等跨境電商平台,更直接影響數百萬習慣小額直購的中港賣家與消費者。
面對「不對等課稅」,香港終於反擊。16日香港政府正式宣布,即日起停收含貨品的平郵郵件;4月27日起,連空郵包裹也將暫停接收。聲明中不留情面地批評:「霸凌無理,香港郵政絕不當美方的代收關稅員!」
從關稅戰升級為「物流戰」,川普出手精準切中痛點
過去中港小額包裹享有美國「低值免稅」優惠條款,成為Shein、Temu等平台快速攻占美國市場的關鍵。這些電商商品可直接跳過海關、快速配送、零關稅,一度讓美國本土零售業者叫苦連天。
川普此舉,不只是貿易反制,更是打向供應鏈最後一哩的「消費末端壓力點」。
- 物流延遲:香港郵政停止受理,等於實體物流網被切斷;
- 成本上升:小包裹一律課徵高額關稅,平台獲利大幅壓縮;
- 消費萎縮:美國消費者面對漲價與稅收壓力,轉向本土品牌或亞馬遜供應商。
這不再只是企業對企業的競爭,而是國家對國家、系統對系統的正面衝突。
香港動作的政治訊號:不再當中立派,而是抗壓前線
過去香港在美中矛盾之間多扮演「緩衝區」,但這一次選擇強硬表態、主動切斷物流,是一場政治姿態的轉變。
香港不願讓郵政體系淪為美方「邊境稅收代理人」,這場「小郵件戰爭」,象徵中美對抗已從關稅走向全鏈接制裁。而這也意味著,香港的角色已從「橋樑」轉為「對抗軸心」的一環。
全球電商與物流體系,恐將重構
若美方持續推進「對等關稅」,香港與中國的直郵包裹將越來越難進入美國,國際電商將被迫改走第三地轉運、倉儲前置、美國在地化等策略。
這場關稅變局的背後,其實是一場平台、稅制、主權與物流體系的多方對撞。從包裹的稅額,到郵件的集散,「川規中不隨」的壓力,正從宏觀貿易落到每一個商家與消費者的日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