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hatGPT、Copilot、Gemini等AI工具一個個走進生活,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快、更有效率;然而,這些AI背後的「大腦」—資料中心,正悄悄吞噬越來越多的地球資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將在2030年以前倍增,從目前約佔全球用電的1.5%,飆升到3%,用電總量甚至超越今日整個日本。
生成式AI的本質,就是處理龐大且複雜的資料。每當問一次問題,背後可能就有數千個GPU在高頻運算,為我們找出最適合的答案。這不只是「智慧」,還有看不見的電力耗費。
目前,全球85%的資料中心電力集中在美國、歐洲與中國三地。隨著AI應用逐漸推進到金融、教育、醫療、製造各個領域,用電需求只會節節上升。
AI真的能幫我們省能源嗎?
有趣的是,IEA的報告不只敲響警鐘,它也點出AI的另一面—節能的潛力。
AI的演算法可以優化能源使用,例如自動調整電網負載、提升工廠設備效率、預測能源需求尖峰等等。如果應用得當,它可以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
這就牽涉到一個有趣的悖論。早在1865年,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就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觀察—當煤炭使用變得更有效率時,人們更頻繁地使用。因為使用成本下降,應用變得更廣泛,最終讓消耗量不減反增。
這就是「傑文斯悖論」,也是今天AI面臨的寫照。
我們發明出可以節能的AI,卻在它變得無所不在的過程中,創造了更龐大的總體能源需求。這個現象也被稱為「反彈效應」。AI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世界。我們的會議記錄、產品設計、顧客服務,甚至情緒陪伴,都可能由AI承擔。但面對即將倍增的能源消耗,我們是否也同步思考了科技與永續的平衡?
是否可以在追求便利與效率之餘,「是不是可以暫停一下,拿筆將想法寫在紙上,幫助思緒行走,而非一味依賴工具呢?」
在科技帶來便利與效率之際,更該提醒自己:人類的思考,不應全然外包給AI或工具,偶爾的慢思與沉澱,才是判斷與創造的基礎。

是不是有一天,AI能夠模擬出四季的溫度和氣味呢?
資料來源:AI普及でデータセンターの電力需要倍増へ IEAが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