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川普政府近期展現全力推動人工智慧(AI)產業的決心。今年上任翌日,川普即邀請 OpenAI 執行長山姆·阿特曼、軟銀創辦人孫正義與甲骨文創辦人拉里·艾里森等科技領袖進入白宮,並宣布投資5,000億美元(約16兆台幣)的「星門計畫」,大舉投入AI基礎建設。
然而,4月2日公布的對等關稅政策,可能對這場AI競賽踩下急剎車。儘管半導體尚未被納入課徵項目,但支撐AI運算的資料中心建設成本卻面臨大幅上揚壓力。資料中心所需的鋁材、變壓器與關鍵進口設備,多數被納入此次關稅清單。供應鏈專家指出,成本上升幾乎已成定局。
雖然業界嘗試擴大原料本土化生產,但轉型需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本。目前美國的伺服器與網路設備仍多仰賴自台灣及亞洲其他國家進口。市場擔憂,等美國建構出完整在地製造體系時,恐已錯失全球AI主導地位。
根據市場預測,資料中心建設與營運成本可能上漲最多10%。若整體成本提高,OpenAI等AI企業可能調漲服務價格,最終轉嫁至消費者。更嚴峻的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使資金投入遲疑,進一步放緩整體產業發展。
國際競爭加劇,歐亞各國加速佈局
與此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加速佈局,競逐AI基礎建設的戰略制高點。歐盟已推出《數位羅盤2030》計畫,強化成員國在雲端運算與資料中心領域的投資與協同發展。日本方面,為降低資料中心過度集中於東京與大阪的風險,總務省與經濟產業省攜手推動五年內於其他地區建置逾10處新據點,並於北海道與九州規劃興建第3與第4核心據點,藉此強化全國整體備援韌性。
新加坡也藉由租稅減免與高效能源管理,吸引國際科技巨頭設立資料中心,成為亞洲雲端樞紐。與美國強勢保護主義相對,這些國家選擇透過政策穩定性與資金誘因,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產業環境。
台灣關鍵地位面臨挑戰與轉機
台灣為全球AI硬體與晶片製造重鎮,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領先地位,使其成為全球資料中心與 AI 加速器晶片的關鍵供應商;同時,廣達、緯創等企業則穩坐伺服器代工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美方課徵32%進口關稅後,台灣出口競爭力恐受侵蝕,並可能被迫加速赴美設廠、分散產能。美方若持續要求供應鏈在地化,台灣企業恐面臨更高資本支出與人才流動壓力。
政策、供應鏈與建設成本將成為左右AI競局的核心變數。川普關稅政策雖試圖打造美國本土供應鏈,但若無長遠穩定的策略與全球合作視野,可能反而拖慢自身腳步,錯失科技主導權。對此,台灣與其他科技強國如何因應,值得持續關注。

圖片來源:中央社
資料來源
トランプ関税で「AI投資」に急ブレーキか、関連機器のコスト高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