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這篇會打臉DIY愛好者。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一瓶精華液到底是怎麼被做出來的?而且,那些名貴的精華液,聽說原料成本才幾塊錢而已!
如果只講成分成本,好像只是「這個成分加一點、那個植物萃取再補一下」就OK,是不是就像玩煉金術? 有點像,但美妝的煉金術,是建立在實驗數據與邏輯下的精密計算與調整。可以這麼說,你買的不僅僅是一瓶精華液,而是化學化工大軍的肝眾人齊心研發、經歷多次失敗之後的最終成果。

身為研發人員,我想帶你看看,這瓶你每天擦在臉上的東西,背後到底藏了多少眉角。
第一步:這瓶精華液到底要幹嘛?
不要以為我們一開始就把成分排開來決定要「加什麼」。
真正的第一步,其實是功能定位。
這瓶產品,是要做什麼的?是為了強化肌膚屏障?還是抗氧化?美白?急救修護? 這一步決定了你要選哪一類型的主成分,甚至連質地都會大大不同。
比方說,你想做一瓶敏感肌修護精華,就不可能選用高濃度果酸或酒精。
你可能會鎖定神經醯胺、甘草酸鹽、積雪草苷、B5(泛醇)這些相對穩定且有臨床支持的成分,劑型也要設計得溫和低刺激。
第二步:選成分不是憑感覺,是看結構
大家總以為我們看著「抗老排行榜」就隨便挑幾個成分來混,其實現實完全不是這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玻尿酸,大家熟得不能再熟的保濕成分。
但你知道嗎?玻尿酸分子量從幾十萬到幾百萬道爾頓,吸水性、滲透性完全不同。你用錯分子量,它根本進不去肌膚,或者根本太快流失。
又或者,你覺得維他命C跟傳明酸都能美白,那我兩個都加?
錯。維他命C是高活性、低pH環境穩定,而傳明酸適合偏中性的環境。 混在一起會打架,搞不好配方還變色、分層、降解失效。
這就是為什麼一瓶精華液的成分,不能亂湊。每一個成分都有自己的「脾氣」與「社交圈」,要能好好混合在一起,靠的是化學、物理與經驗的交叉判斷。
第三步:調製與劑型設計=一頭埋進實驗室
當主成分、輔助劑、溶劑都選好後,我們要進入試配階段,也就是調製。
精華液通常是水相為主,也可能加一些油溶性活性,需要透過乳化、微脂囊或奈米載體技術來解決相容性問題。有時候為了讓質地清爽,我們會加上增稠劑、成膜劑、或低分子酒精類做揮發性處理,但一不小心就可能破壞穩定性。
調製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包括:
- pH 漂移(變酸或變鹼)
- 分層或混濁
- 活性成分降解
- 質地變化(太黏膩/太水/吸收不均)
這時候就是反覆測試調整的開始。一個劑型有時候要試十幾版、幾十版才會穩定。
第四步:實驗室的地獄—穩定性與安全性測試
好不容易做出一個手感不錯、吸收也OK的版本,接下來就要進行一連串的測試。
這些包括:
- 高溫穩定性測試(通常放進 45°C 穩定箱,模擬3~6個月內的保存情況)
- 冷熱循環測試(冰箱↔高溫交替,看質地變化)
- 微生物挑戰測試(故意加入細菌,看防腐系統能否有效殺菌)
- 人體貼布測試(看會不會造成刺激或過敏反應)
這些測試都過了,才有資格開始量產與申請備案/上市。
第五步:法規與功效說明,才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很多品牌想把自己產品說成萬能修護、美白逆齡、醫美雷射級效果,對不起,這會直接踩線。
根據台灣、歐盟、美國等不同地區的法規,一般化妝品不得標榜具有治療功能(否則就是藥品),也不得聲稱誇張療效(否則就是誇大不實廣告,例如甚麼逆轉DNA還是改變基因等等的,你們可以去查查那些牌子繳了多少次罰金。但是因為廣告效果太好,所以就寧可繳罰款也要違法廣告的其實不少)。
我們常常要跟行銷部門拉鋸,溝通哪句話可以說、哪句會踩紅線。甚至會為了一個「修護」跟「舒緩」的差異,開會開一下午。
所以說,精華液不是亂調的,更不是你買原液或原料自己混混就行,是用理論+數據+實驗,一點一滴煉出來的
所以回到開頭——
我們的確像煉金術士一樣,把各種看似不相干的原料組合起來,但背後每一克的成分、每一個乳化條件、每一個穩定測試,都建立在科學邏輯與實驗反覆推敲之上。
你擦在臉上的那一瓶精華液,真的不是「靈感+感覺+香味+心情+手搖」混出來的,而是我們研發室裡,一次次爆肝測出來的結晶。
—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配方背後的故事、或者有興趣知道某個成分為什麼這麼紅,歡迎留言給我。研發人的世界其實很有趣,只是我們平常太忙沒說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