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當房價飆升,輿論總會出現一種聲音:
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
聽起來義正詞嚴,但這種說法最大的問題是:它脫離了現實運作的邏輯。
為什麼房子早已不是單純的「住所」?
- 購屋本身就是資本運作。
你拿出數百萬、上千萬,甚至加上銀行貸款,這場交易從一開始,就是資金與負債的流動,而不是單純交換一個「棲身之所」。 - 政府政策設計早已將房地產納入金融體系。
不動產稅制、房貸利率政策、土地增值稅、持有稅、移轉稅,這些制度存在的本質,就是將房地產當作「資本商品」管理,而非生活必需品,你看過賣麵包需要搞這些? - 全球資本市場早已將房地產視為一個資產配置項目。
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房地產基金、抵押債券(MBS)……房子早已被金融化、標準化、證券化,成為全球資金流動的一環。 - 市場參與者本身也以資本收益為主要考量。
即使自住者,也在意「買貴買便宜」、「房價會不會跌」,這本身就是典型的資產思維。
為什麼房子回不去「單純居住」的本質?
因為只要市場中存在交易、存在價格波動、存在資本槓桿,房地產就不可能單純存在於「住」的世界。
想讓房子「只住不炒」,本質上要做到以下幾件事:
- 禁止自由買賣
- 禁止房屋增值
- 禁止轉手套利
- 限制貸款槓桿
但是這麼做,就等於抹殺了資本市場本身的自由與效率。在開放經濟體系中,這幾乎是不可行的。
讓我們直面現實:
- 房子可以是住所,但在市場上,它首先是商品。
- 房子可以住,但在資本世界,它更是資產。
- 房子可以是情感寄託,但在經濟體系中,它必然是金融商品的一環。
這不是誰壞、不道德,而是市場運作的自然結果。
結論|請告訴自己:
與其浪漫地期待房市「回歸純粹」,不如尊重市場機制,理解房地產早就是全球資本循環的其中一個節點。
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你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