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示意圖
夏天快到了,到了容易流汗和穿著露出肌膚衣物的季節,因為傷口或疤痕感到癢、痛、變凸、變大、抓破有傷口等狀況求診民眾,會比冬天時增加許多,因為容易反覆發生,也是困擾民眾的常見皮膚問題,一起了解如何預防與治療吧!
蟹足腫產生的原因是傷口癒合過程中纖維母細胞過度活化,在皮膚真皮層中分泌過多的膠原蛋白,導致傷口出現泛紅、隆起且超出原傷口邊界的丘疹或結節,常有搔癢或疼痛等症狀,且病灶可能隨時間逐漸變大變凸,形狀也會不規則,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
不論是因為痘疤、外傷、手術或任何原因,身體的傷口癒合後形成的組織,都叫疤痕組織,包括「肥厚性疤痕」、「蟹足腫」,很多患者看到傷口沒有好,有凸起、紅、癢、痛等,都以為是「蟹足腫」,其實兩者間還是有差異,最主要的區別是,「肥厚性疤痕」是只在原本傷口範圍內的疤痕增生,沒有侵犯到旁邊正常的皮膚(只有原本的傷口變凸變大);而「蟹足腫」則是疤痕組織增生,且擴大侵犯到旁邊的正常的皮膚組織(會比原本傷口範圍大)。
疤痕是一種統稱,以形成的原因與外觀可以初步分類及比較其差異
1.以形成的原因(受傷的原因)來分類:擦傷、摔傷、燒燙傷、刀傷、手術切開、皮膚發炎等,都可能形成疤痕,且因為受傷程度的深淺、是否有傷口感染、傷口癒合時間長短等,都會影響疤痕的形狀、顏色與大小。
2.以顏色來分類:以顏色來分疤痕,可大致分為紅色(像是紅色的痘疤,剛癒合的傷口)、黑色(如黑色素沉澱,可能是咖啡色或深灰色)、白色(例如疤痕的顏色比旁邊正常的皮膚來得淺,有時會慢慢恢複,有時是永久的,像刀傷的疤、手術的疤看起來是白白一條)。
3.以平坦程度來分類:有平的、有凸的(摸起來突突的,像是肥厚性疤痕、蟹足腫)、有凹的(一種萎縮性的疤痕,像嚴重痘痘發炎的太厲害造成組織破壞過多,臉部留下凹陷性疤痕)
4.其他:年齡(小孩的組織活性較好癒合較快,相對的老人的組織活性較弱,會比小孩較不容易形成增生性的疤痕)、體質、部位(皮膚張力大、容易摩擦、常活動拉扯的部位容易把疤痕拉長,像是肩膀、前胸、上背、耳朵、關節等處)
如前面資料所言,是否產生疤痕有很多因素影響,並非每個人或是有受傷的部位就一定會產生疤痕,而多數民眾在意的主要是"看得到且不好看的疤痕",所以"蟹足腫"更讓患者感到困擾。部分研究發現,蟹足腫主要發生在有色人種族群(黃種人和黑人較容易得到)和家族遺傳亦有關聯性。
皮膚科門診因為蟹足腫、肥厚性疤痕問題求診的,主要是外傷、外科手術術後與剖腹產術後患者較多。或許有民眾不解,為何剖腹產後會有相關的疤痕增生或蟹足腫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剖腹產醫師下刀位置大約在下腹部,是平時褲子鬆緊帶與皮膚常摩擦的部位,因為常摩擦刺激所以容易造成術後的疤痕組織凸起、癢、刺痛。
目前治療蟹足腫或肥厚性疤痕增生,可大致分為非手術及手術治療兩種
1.非手術治療方式:包含使用矽膠片、在病灶處塗抹除疤矽膠軟膏,也可以直接在凸起的疤痕注射類固醇(注射劑量與頻率因人而異)。也有醫師使用液態氮冷凍治療、染料雷射、飛梭雷射治療等。
小貼士:注射類固醇時,是用很細的針把藥劑以分散方式直接注射在疤痕組織上,疤痕組織有的很硬,推注藥物時會比較疼痛,很怕痛的可以先告知醫師,先從小範圍開始或詢問是否可以先自費塗麻藥後再施打~
2.手術治療:針對大範圍的蟹足腫患者,會考慮手術切除加上術後低劑量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放射線治療能夠抑制照射處的皮膚血管新生,並能抑制皮膚纖維母細胞增生,來達到治療蟹足腫效果,搔癢與疼痛的症狀也多能獲得緩解。雖然放射線治療效果顯著,但是有其副作用存在,包括可能造成局部皮膚發炎泛紅、疼痛、出現水泡、皮膚色素變化、微血管擴張等,少數治療後仍有復發之可能,因此須要依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評估。
1.妥善照護傷口避免感染:
(1)任何傷口照護最重要的是保持傷口清潔,每是換藥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將傷口清洗乾淨,尤其是組織業與乾掉的血液與痂皮。
(2)不建議使用優碘、雙氧水或是黃藥水清洗傷口,因為這些藥物具有刺激性,反而容易造成傷口的色素沉澱。
2.健康的生活型態與防曬:容易造成傷口發炎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喝酒、熬夜,壓力過大等,長時間的紫外線照射容易造成色素沉澱。
3.攝取均衡與抗發炎的食物:飲食上建議多攝取新鮮蔬果及優質蛋白,維生素C與胺基酸可以幫助組織的修復和健康,抗氧化成分可以緩解發炎情形;避免酗酒或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含油量高食物)。
4.避免傷口與疤痕的摳抓與刺激:疤痕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持續的刺激,如果疤痕是在衣服容易摩擦的部位,建議平時盡量穿著寬鬆的衣物,夏天外出可以薄外套防曬,如果流汗盡量擦乾等,減少皮膚搔癢產生,進而避免搔抓刺激疤痕增生。
【醫療決定應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尊重醫療專業並自己思考,理性溝通後沉著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