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職場的不友善,不僅包含工作型態更多來自各式各樣的"人",因為工作性質需要與病患直接身體接觸,在職場上遇到的職場性騷擾和職場暴力機率比一般勞工更高,政府只著眼於撒錢解決人力不足,但卻不願面對解決背後的沉痾,為了一份薪水還在臨床的夥伴們,請學習發現危險並懂得如何自保。
因應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而生的性別平等工作法,自民國 91 年 01 月 16 日已公布實施迄今已23年,從性騷擾新聞篇幅卻更勝以往,是職場對性別不尊重的惡化還是女性的勇敢揭發讓數據浮出檯面?
護理人員遭遇性騷擾的議題已被探討多年,2018年發表於《社會科學論叢》的『為何無法消除敵意工作環境?分析醫院內處理性騷擾事件的權力運作』,於2014年以台灣三家醫院進行普查的為3,719份有效問卷分析顯示,約30%遭遇過過性騷擾事件,且多非單一事件而是會重複發生,其中近7成來自病患與病患家屬的騷擾,更令人痛心的是不到1成的事件有獲得妥善處理。
2023年護理師公會新聞稿也提到,護理人員在醫療環境中遭遇性騷擾的比率為42.5%〜57%,從2014年的調查迄今多年來護理職場的安全仍遲遲未獲得保障。
在個人意識抬頭與個人隱私的法律規範下,為了維護病人隱私,執行護理相關業務時都必須拉上圍簾或是與病患獨處於病室內,在這樣的隱蔽空間下,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無異是被犧牲的。
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質,必須與病患有直接的肢體接觸,提高了女性護理人員照顧男性患者時被性騷擾的機率,傳統社會對護理人員的期待多半是溫柔、細心、忍耐的,許多護理人員遭受性騷擾時,常因為工作忙碌無法多想或是害怕擔心通報後的過程而選擇隱忍,原因的背後是被強迫接受的職場不友善與社會刻板印象。
Me Too事件與相關新聞頻繁報導之際,以另外的角度來看,或許是護理人員的自我意識覺醒,相較於過去一切以大局為重的隱忍與妥協態度,現在的護理夥伴們更勇敢說出遭遇的現況,揭露並面對問題才有機會遏止並保護更多的護理人員。
古人說,夜路走多了可能碰到鬼,我想說的是工作久了,人比鬼更可怕。
網路資訊發達的現在,在搜尋引擎輸入護理師/跟蹤/騷擾等關鍵字,就會跳出許多實際案例新聞,而沒被報導出來的,更多是希望保護受害的護理人員,因為網路與媒體討論造成的二次傷害只會更嚴重,與其檢討被害人,更應該檢討實際的安全死角。
犯罪社會學的「環境影響說」提到,人類的行為是會被環境所影響而發生改變,所以犯罪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環境引發。而醫院發生的性騷擾事件原因之一就是不安全的環境與情境(如下實例),如何維護病患隱私並保護護理人員安全,是雇主(醫院)應該負起的責任。
當病房內只有一位病患或家屬,對方具有行為能力且體能大於自己時,護理師都應該要有警覺。病房實際發生過護理人員進入內後,病人堵住房門拒絕讓護理人員出去,最後是藉由床頭呼叫鈴通知護理站同仁後,請保全支援才得以脫困。如果正值所有護理人員都到病房工作時,護理站暫時無人留守時,會發生什麼事?
一直以來,醫院都是救助所有人的地方,對所有人都開放,也有非常多的出入口就像迷宮一樣;也因為要維持規範的空氣品質與避免高溫導致病菌滋長,醫院24小時開放空調,因此會有非就醫需求民眾進入醫院儲取飲水機的水回家、將家用垃圾帶至醫院丟棄、甚至躲在醫院樓梯間過夜。
不是開玩笑,確實有民眾把醫院當自己家,躺在整排椅子上睡覺,自備紙板躺在較少人往來的樓梯間吹冷氣睡覺,醫院保全雖然定時定點巡邏,但有備而來的闖入者會避開巡邏時間躲到廁所後又再出現,醫院樓層高梯間多,監視器無法完全掌握所有空間更無法立即應對,更何況醫院保全並非執法人員難強制驅離。
臨床上的護理措施,舉凡打針、抽血、翻身、拍痰、協助患者上下病床、傷口照護、引流管護理..等等,都須要與患者肢體接觸,因此容易在執行業務中被病患已不小心為由碰觸護理人員,實際聽過學妹反應在抽血時,患者會調侃護理人員皮膚很嫩甚至評比護理人員身材的言語。
夥伴們,不管是肢體騷擾還是言語騷擾,只要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就是性騷擾,只要覺得不安全,不必執著要當下完成護理技術,先離開不安全的環境並向學姊反應,在有人陪同下再執行就好,還有力氣騷擾人的不是危急個案。
在醫院,什麼時候及什麼人容易被騷擾?人力與家屬較少的夜班時段及剛畢業的護理師最容易淪為被欺負對象。過去護理人力相對充足時,每班都會有1~2位資深學姊坐鎮病患不敢亂來,遇到突發狀況都能及早發現並啟動緊急應變,但現在年資3年(約25歲)可能就是資深學姊了,面對體型年齡都比自己大1~2倍的男性患者,會毫無畏懼嗎?
輪三班一直是護理人員的痛處,但好處是旁人較難掌控你的時間(例如不想煮年夜飯直接排小夜班),所以不固定的上下班時間也是避開有心者騷擾的措施。
有學姊分享個人經歷,自己上班時總會碰到固定的患者家屬搭訕感到十分困擾,後來才知道是同單位的學妹將她的私人電話與班別提供給病患家屬,學妹的理由十分匪夷所思,認為家屬單純是希望追求學姊所以才提供,後來學姊直接將電話換掉及向護理長反應後才避開騷擾。
除了上述案例外,也曾發生過有民眾會在小夜班下班時間蹲守在醫院停車場跟蹤護理人員,經過警衛發現驅離及一段時間的監控後才沒發生。小夜班交班完下班時多已凌晨,停車場也多設置在較偏僻的位置,有的停車場並未設置警衛或呼救鈴,是時間與環境都相對不安全的情境,有心人士會刻意躲藏並伺機犯罪,是醫院應該重視及維護安全的重點之一。
1.正視可能的危險,醫院環境其實並不安全-醫院內夜間獨自移動時,仍要保持警覺
2.上班的團隊要有警覺-隨時留意夥伴是否回到崗位,並關注緊急求救鈴訊號
3.感覺不安全時勿單獨進入該病室-請求學姊或保全的協助,保護自身安全
4.上下班留意跟蹤,必要時改變路線與班別
5.保持友善但避免透露個人與同事訊息給病患或家屬,沒有義務將個人訊息給任何人
6.要有危機意識,不要讓熱誠被利用-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其他人
【醫療決定應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尊重醫療專業並自己思考,理性溝通後沉著應對】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