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格類型的說法與分類,不管是MBTI、九型人格,還是以往的星座或是心理學界承認的五大類型,很多人都會提及。
久而久之,變成有些人會先詢問對方是什麼類型,藉以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但其實人是複雜的,就像人不會只有MBTI的16種類型,或是星座的12種,如果只以這樣來判斷,那就太武斷了。
因為每個人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整體,經由跟外界互動,將其跟別人不同的特質劃分出來,並為其貼上標籤,讓彼此知道「原來我有這樣的特質」。
這些測驗讓人明白自己內在是如何思考與選擇的,這樣很好,但不該是「把自己活成那些特質該有的特色」,那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舉例來說,我是MBTI裡的INTJ,但我的一舉一動,真的像坊間描述的INTJ一樣,是個理性至上、毫無感情的紫老頭?還是說我還有部分其他類型的個人特質存在呢?
我是星座裡的天蠍座♏️,所以我就該有全部天蠍座的特質,例如:愛記仇、加倍奉還?不能有處女座的注重細節,或是巨蟹座的博愛特色嗎?
我想所有人看到,都不會覺得應該如此。
所以,標籤就只是標籤🏷️,只代表某人擁有某些特質,不代表整個人就該活成那個樣子。
而標籤的好處,只是方便自己與他人快速相互認識用的工具。
因為標籤代表含有某些特質,知道標籤,就代表能夠快速檢索資訊,很快能夠明白別人是接近什麼樣類型的人。
例如提到「霸總」,大家內心就會浮現某個形象,而且對於那個形象的的描述八九不離十,能夠很快的理解。
所以,善用各種標籤去快速認識個體的大致類型,再觀察其細微差異,這才是對於標籤比較好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