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口愛的橘子🍊
中午跟朋友在台中的百貨公司吃飯,慶祝朋友的生日,結束後就在百貨公司晃晃,消耗一下撐脹的肚皮,大約在晚餐前就回到彰化的家。
回家時,剛好看到爸爸在叩叩叩的掃樓梯,這是個有點訝異卻不意外的場景。
自從爸爸生過一場大病後,性情轉變非常大,原本傳統大男人的他從不碰一點家務事,家裡面的清潔工作都是媽媽在負責。偶爾他也會體諒媽媽,叫小孩子幫忙打掃,不過是用斥責的方式命令小孩去掃地。(想當然我們很討厭掃地。)現在的他已退休,平時沒什麼太大的活動,可是活動量過低對於健康不是好事情,有鑑於此,媽媽勒令爸爸要加入清潔家事的行列,當作是日常運動。
回想第一次看見爸爸在掃地時,我差點跑去窗外確認天空狀況,深怕天要下紅雨這件事情其實是真的。
/
吃完飯逛完街的我,突然想起上禮拜答應媽媽幫她記帳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便拿了一杯茶坐在辦公桌前寫字。
興許是爸爸看我爽完一波才做事,他開啟碎碎念的嘲諷模式。
內容不外乎自己年輕時如何打拼撐起一個家,我們這群小孩到了這個歲數還只懂得享樂,連做人也糟糕;朋友、鄰居的小孩縱使歲數比我們小,也懂得分享一些好東西給我們家,而我們只懂得拿取家裏資源,不會回饋。
一開始他半開玩笑的說話方式,我還能回覆,到後面他愈說愈認真,就不知道怎麼回應了。畢竟我不想為他的抱怨負責,更何況他抱怨的對象並非針對我。
/
一邊記帳一邊思考現況時,突然覺得這個碎碎念不就像我日常腦內會出現的自我攻擊嗎?
明明是日常生活,但是只要一丁點的媒介,就會觸發自我貶低跟懷疑。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形成情緒低潮,愈糾結愈鬱悶的糟糕心情就像個無底洞,每次都不知道何時會結束。
想到這裡,我就對突如其來的碎碎念釋懷了。一開始還覺得自己無辜被罵,但是這跟以前的爸爸相比,已經好非常多,只偶爾還是會有改不掉的習慣。就像我現在知道自我批評不是真的,最大作用僅止內耗能量罷了,但我還是會有無意識生成自我攻擊的時刻。
暫時,我還找不到跟自我攻擊相處的最佳方案,但是我想不做回應,是阻止腦內風暴形成的基本方法。
既然如此,好像也不用對爸爸的嘲諷做太大的反應,因為他不是認真想嫌棄,而是將自己的心中理想用貶低方式呈現。後續爸爸發現他女兒一直寫字不回話,也安靜的看他電視了。
/
直到媽媽在廚房準備晚餐時,問是誰吃掉麵包,我回想方才爸爸坐在沙發上吃麵包的畫面,馬上指認出犯人是老爸。被抓到偷吃的老爸慌張說:「我只有吃一塊!」
媽媽聞言走到客廳跟爸爸進行溝通,晚餐前吃東西要跟她講,不然你食慾比平常小,這樣我煮食份量會拿捏不準。
「而且,麵包明明不見兩塊。」
自知理虧的爸爸,全程靜靜的點頭聆聽,講完她的想法後,媽媽便走回廚房繼續準備晚餐。
/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吧,謝謝媽媽幫我伸張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