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構成主要是:人物性格的言行舉止(對話、動作)+敘述組成。
敘述可以簡略分為:描景、描物、以及角色內心戲。
描景描物通常就是作者在介紹主角目前身處什麼樣的環境與空間,製造出情境,再利用角色之間的對話與動作,去建構出這一個篇幅裡,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情節。
例如:
Ted推開吊著懸掛風鈴的玻璃長方形木門,走進發散著溫柔鵝黃光線的咖啡廳,來到角落的原木桌椅,坐下。「妳找我有什麼事?」
坐在角落等候許久的Ann,雙手下意識地握緊了白瓷咖啡杯,指尖微微泛白,輕輕說道:「我們分手吧。」
上面一小段,扣掉對話與人物動作,就是描景或是描物。它是建構出角色目前身處的位置、環境、地點與氣氛的雛形。
從上面的描述可知,主角們在咖啡廳碰面,在溫和的環境下,提出一個決裂的議題──分手。
描述通常是告訴讀者,主角在什麼環境下、什麼地方(地點)、做什麼事、以及為什麼這樣做、如何做。(Who、When、What、Where、Why、How)
簡單來說就是人事時地物。
一篇故事的組成,就是藉由不斷出現推進的人事時地物交織而成。
主角相遇了,在哪邊相遇、如何相遇、相遇時做了什麼事情、如何做、以及為什麼會這樣做,結合成故事開的開頭,再以此類推下去,進展故事情節。
除了寫景與寫物之外,敘述句還有一個很大的功用就是:呈現角色內心狀態。
這個角色現在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心裡發生了什麼情緒......等等。
藉由人物外顯的行為舉止,搭配內心戲,與景物的描述,將讀者帶入故事裡面。
最後可以簡單分別一下,不同的時空設置,描述的方式、或是敘述的文句排列也會不太一樣,藉此來建構、區別出時空的差異。
例如:
1.
寒風獵獵,銀月半掩,星空之下,駿馬揚塵,黃沙滾滾,漫天煙塵中,單騎馳騁荒蕪之地,來者攬轡一握,馬嘶長鳴,立時停蹄,那人揚聲朗道:「開城門!」
2.
灶上燒了一隻鐵壺,燒紅的壺底赤艷艷的,有如攢了一股火,嚶嚶自鳴著,脆弱的嗚咽像極了少女清脆細緻的啜泣,哀弱又委婉地道著什麼悲傷,熱騰騰的蒸氣是飄散的淚,化入凝冷的空氣中,眨眼就煙消雲散。
李素音趕忙擰濕了抹布,提了壺兌水。
這些年她的丈夫奔投海外做生意,半點兒隻字片語也沒有捎回來。
她是有淚也流不出來了。
過於素淨的臉龐在那死寂的燈管下像罩了層石灰,毫無血色又朦朦朧朧,將她的五官暈散得看不清,彷彿入了土。
她的心是死的,人,也是死的。
3.
沒有星空的深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四處閃爍,照耀出這座不夜城的繁華,與清冷。
狂歡的人潮,沸騰的喧囂,如雷貫耳的尖叫聲此起彼落......林茗卻聽不進耳裡。她雙手插在長版黑色風衣口袋裡,立起領子摀著下半張臉,微微低頭迎著風,踽踽獨行。
上面三段敘述,應該可以感覺出是不同時空背景。藉由不同的文字描述與排列方式,就能讓看故事的讀者感受到:現在可能是個什麼時代的故事。
P.S.舉例都是我臨時隨寫的,名字如果撞了純屬巧合。李素音還是我改了三次才發現應該沒再撞名......假如還是撞了,抱歉,純屬湊巧。(懶得再查下去了,寫完這篇已累癱,因為寫到一半發生最悲催的事情,那就是在修改字句時突然整段標藍跳掉清除掉,因為是直接開方格子寫,我幾乎全部重來,寫這一篇耗費太多時間了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