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內化是學習效率的重要歷程。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結果會如何」時,就無法感受到過程所帶來的訊息,常會誤判形勢,陷入僵局;反之當你全心投入過程,接受到正確的訊息,順勢而為,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
老師,有位同學在廁所被困住了,我沒問為什麼(因為我知道為什麼)?請學生送一條褲子上去,之後就沒有再提及這件事,半個小時後,孩子換了褲子,而且把褲子給洗了。
當下沒有上去察看的原因,除了不想擴大事端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要藉此訓練孩子自己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因為每次交代這位被困住的孩子任務,他終是顧左右而言他,其實孩子是聽得懂的,只是一直在逃避,逃避太多次而且都成功,漸漸的就成習慣了。關鍵的第十七天,面對少數孩子的屢勸不聽,屢教不改,動怒了,我很認真的對孩子說,老師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誰,孩子簡單的說了一句,又沒有人強迫你要這麼做。這類的互動,雖然當下很不能接受,但我反而冷靜了,孩子說的沒有錯,沒有人強迫我要這麼做,當付出無法和孩子一起前進時,各想各的,各做各的,孩子只能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師長付出所期許的目標,孩子無法達到,反而承擔更大的壓力,所造成的結果一定是雙輸,我請孩子先離開,自己再好好想想,因為教育本來就是一件需要反思與內化的工作。
用誠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用同理心去體會孩子的想法;用家庭氣氛去協助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表現,是經過省思與內化之後,我得到的答案。
每一個家(班級)都應該找到和孩子溝通最有效的地點。(操場或開放空間)了解行為動機,比注意行為表面更重要,處理突發事件,如果沒有急迫性或安全顧慮下,可以明天再說,給予適宜的彈性,去思考該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再採行策略改善,想好再做,效果或許可以事半功倍,這會是班級經營成功的重要秘訣。
明日聚焦:為師之道,聰明是智商,高明是智慧,以心為本,從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