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我們看到一棵高大的樹,直覺就會認為它一定年紀很大。這種直覺在森林裡往往是正確的,因為木本樹木每年透過形成層不斷加粗加高,高度與年齡確實相關。可是,如果換到草原上的多年生草本與小灌木,這個直覺還能用嗎?
結果他們發現,對草本與小灌木來說,不論是跨物種或物種內部,高的植株不一定老,老的植株也不一定高。
另外是,比較高的植株通常徑向生長較快,導管也比較大。這其實頗為合理,畢竟細細高高的植物比較容易被風吹倒,所以總是要先把主幹長粗一點比較保險。
第三個發現是,老植株的徑向生長顯著下降,導管大小略微增加,但與碳儲存或根部乾物質含量沒有明顯關係。
最後他們發現,高度與年齡一起影響生長與輸水效率。隨高度增加,年齡對生長的負面效果更明顯。
結論很清楚:對於多年生草本與小灌木,「長得高」不能拿來當「年紀大」的代名詞。
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呢?有什麼重要性?
這不只是學術上的講究細節而已。許多生態調查、保育工作,常需要估算植物的年齡與壽命。如果誤以為「長得高的植物就比較老」,就可能低估某些草原植物的壽命與生態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容易忽視植物的存在(這個現象稱為「植物盲」),還常常犯下一種「隱性植物盲」:把所有植物都視為一種,好像它們的規律都一樣。這篇研究提醒我們,不同種類的植物之間的差異極大:樹木、草本、藤本、寄生植物、食蟲植物,各自走著完全不同的演化道路。
長得高不一定就是老,正是破解這種「把所有植物混為一談」盲點的一個生動例子。
參考文獻:
Ottaviani, G., Harris, T., Millan, M., Klimeš, A., Tsakalos, J. L., & Doležal, J. (2025). Size isn’t age: Decoupled and interacting effects of height and age on functional traits in grassland plants. Journal of Ecology, 113(9), 2712–2725. 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7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