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劇作裡細節中有一個我覺得很巧妙的地方,是這個少管所的男性工作人員。

劇組刻意在他臉上化上那種皮膚有點坑坑疤疤的妝,並且很明顯地,這位工作人員對心理師展現興趣。雖然他出現的時間不長,也可以說只是輕輕帶過,但這也揭示了劇作想要讓觀眾明白一件事:所謂的「厭女」無處不在。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說,工作人員對心理師好感怎麼就厭女了?
在這裡我並不是指這位工作人員是厭女的,而是這個角色設定應該就是成年人版的 incel(非自願單身)。
所以我們可以從片頭一開始就看到他有點笨拙地與女心理師攀談,甚至有些故作幽默跟輕鬆的感覺。
一開始看到這個角色出現的時候,代入女心理師的角色時,有一種極大的不適感。
但我後來想了想,這個角色跟許多男性並沒有學會正確與女性相處的方式。所以他們用他們以為女人會喜歡的方式來互動。
以《混沌少年時》這部劇作的背景來說,厭女的校園環境只是這偌大世界中的冰山一角,當整體社會持續厭女時,會有更多像這樣的案件發生。
而在這裡說的厭女當中的「女」,並不特指「女性」,在現代「女」是一種符號,象徵著「溫和」、「細膩」、「脆弱」的一面。也是我們東方陰陽中的「陰」。
-
Jamie 因發育較晚及個人特質偏陰性,並非是社會及他父親所期許的「陽性」(所謂的男子氣概),而被霸凌、瞧不起。
這其實本質上就是因厭「女」所產生的歧視。
但是這種厭女現象,某程度上便是多數男性所創造的氛圍。在劇中被稱為 Manosphere 男權之圈,他們深信所謂的 80/20 法則,也就是 80% 的女性追求 20% 的優秀男性,剩下 80% 的男性則只能和 20% 價值較低的女性交往。
這不僅對青少年有影響,也影響少女的價值觀。所以在劇中被殺害的 Katie 也不能說全然是無辜。
然而宏觀一點來看,孩子都是無辜的。
孩子是我們世界未來的主人翁。
但我卻感覺現在的孩子們就像是已進階的高端版本,硬被置入在這個思想更新不夠快的低配社會。
這個社會正是由成年人所創造的。
現如今教育環境已然不同,尤其他們所成長的時代已是無所遁形的網路世界,做父母得更加敏銳、時時調整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才可以,不能再用舊的方法及規範與孩子相處。
-
Jamie 的父母雖讓人深感同情,卻也不全然無辜。只是作為他們這個勞動階層的人,因生活不易及認知侷限的關係,他們未能即時察覺其嚴重性。
當父親走入遲遲未敢踏入的兒子房間,在那裡卸下所有武裝痛哭一場。在看見床上那陪伴孩子成長的布偶時,彷彿兒子的臉與之重合,像兒時哄他上床一樣,用棉被緊緊地包裹著他,給布偶深深一吻,他說:「我很抱歉,兒子。」

這一刻我們明白了,這個原本以男性(Jamie 的父親)為主體的家庭,他放下過去所承襲的「有毒男子氣概」,逐漸轉向象徵著「接受」、「包容」、「理解」與「溝通」的「女性」力量。
⚠️還是要再提醒大家,劇作及文章中討論的「男」「女」,並不指性別上的男女,而是其各自在社會中所象徵的符號意義唷。
希望大家都能擁抱自己心中的「男性」與「女性」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