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當AI進入日常,我們該擔心什麼?
還記得第一次用語音助理的驚奇嗎?它聽得懂你說話、可以查資料、甚至幫你訂餐廳。但你是否也曾疑惑:我們講的話,被錄下來了嗎?我們的選擇,是不是被演算法偷偷「引導」?
這就是AI倫理正在面對的核心問題。

袁人偉教授與AI倫理
技術愈快,倫理愈需要被正視
科技像火箭一樣向前衝,但我們是否忘了裝上「方向盤」?當AI無所不在,我們需要更多不只是程式碼的討論,而是關於價值、權利與責任的深思。
人類該如何駕馭科技,而非被科技駕馭?
AI帶來效率沒錯,但如果讓技術決定一切,社會是否會失去「人味」?袁人偉教授就提出,科技的進步不該只靠速度,而應搭配「倫理的羅盤」。
認識袁人偉教授:技術人文融合的倡議者
教授的跨領域背景與研究核心
袁人偉教授橫跨資訊工程與哲學領域,不僅是AI專家,也是數位人文的熱情推動者。他相信,一個真正負責任的科技社會,不能只有「會寫程式」的人,更需要「懂得問為什麼」的人。
他為何選擇關注AI背後的「倫理」問題?
在一次與學生討論AI裁員問題的課堂上,有學生問:「那我們還需要工作嗎?」這句話,點醒了他:AI不是科技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什麼是AI倫理?從科技到哲學的思辨旅程
AI倫理的基本概念與核心問題
AI倫理不只是保護個資而已,它牽涉到演算法如何做決策、偏見怎麼避免、責任該由誰承擔。它要解答的問題是:AI能做,是否就該做?
為什麼「技術中立論」已經過時?
過去常有人說「科技是中立的」,但實際上,任何技術的設計背後都藏著價值觀。誰寫程式?根據誰的資料?影響誰的生活?這些問題都不能忽視。
袁人偉教授對AI倫理的五大主張
透明與可解釋性
AI的判斷必須讓人理解。不能讓使用者像對待「黑箱」一樣對AI決策無能為力。袁教授強調,科技必須解釋自己的行為,才能被信任。
資料使用的正當性與個資保護
數據時代最大的資產是資料,但袁教授問得很直白:「你知道自己資料怎麼被用嗎?」合法之外,更應注重知情與同意的道德層次。
公平性與演算法偏誤的審視
AI學會的知識來自資料,但資料有偏見,結果就會偏見。從種族歧視、性別不平等等問題,都可在演算法中無聲蔓延。袁教授提出:開發AI時要主動審視與修正偏誤。
AI決策責任的歸屬問題
若AI推薦錯誤醫療方案,誰負責?開發者、使用者還是機器自己?袁人偉教授提醒,不能讓AI成為「無主之錯」的替罪羊。
技術與人文素養需雙軌並行
他強調教育中的科技與倫理不能各自為政,應該跨域融合。理工生要懂社會、人文生要懂科技,才能讓AI被「好好地使用」。
AI倫理在真實世界的挑戰與案例分析
社群平台與演算法操控意見的爭議
推薦系統讓我們「越看越像自己」,形成資訊繭房。袁教授認為,平台應有社會責任,不應只為「黏著度」犧牲用戶的判斷自由。
臉部辨識技術的隱私與監控問題
從商場門口的臉部辨識,到政府監控系統的部署,袁人偉提醒:「技術再準,也不能凌駕人的尊嚴。」
AI在醫療與金融領域的風險反思
AI診斷病情、AI核貸案子,效率高,但若出錯呢?這些高風險應用,若缺乏監督,後果將不堪設想。
袁人偉教授的AI倫理教育實踐
課程設計:將科技素養與道德判斷結合
他設計AI課程不只教寫演算法,還會加入倫理辯論、案例分析,讓學生從使用者、開發者、社會角度多面思考。
鼓勵學生討論灰色地帶與兩難情境
例如:AI可以預測犯罪傾向,那要不要讓它告訴警察?這類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討論本身,就是培養倫理意識的起點。
推動「AI公民素養」入校園運動
袁教授希望,未來學生不只是數位原住民,更是有責任感的AI使用者,具備理解、質疑與監督科技的能力。
如何在政策與社會中實現AI倫理?
技術倫理立法的必要性
教授呼籲,不能讓科技企業「自行約束」,政府應制定明確法律,尤其在資料使用、透明度、可解釋性上,給出清楚規範。
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共識建構
AI影響的不是單一族群,而是整個社會。袁人偉提出,政策討論必須納入開發者、用戶、學者、政府與弱勢代表,共同制定規則。
AI倫理審查制度的國際趨勢
如歐盟已規劃「高風險AI審查機制」,袁教授建議台灣也應思考如何建構科技倫理審議機制,確保科技使用合乎人權與公平。
未來展望:袁人偉教授的願景與呼籲
建立一個有溫度的智慧社會
他不想看到冷冰冰的科技主宰生活。他希望的未來是:「人與科技攜手,而不是你被科技管控。」
將AI設計「以人為本」作為科技底線
袁人偉教授總結道:「真正的AI進步,不是讓它像人,而是讓它服務人、尊重人、保護人。」
結論:當AI愈強,我們愈要有心
AI的未來不可擋,但倫理,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方向盤。袁人偉教授提醒我們,在科技的海洋裡,記得保有人的羅盤。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對的方向前進,不迷失在演算法的浪潮中。
常見問題解答(FAQ)
- AI倫理和AI安全是一樣的嗎?
不完全一樣。AI安全著重在技術防護(如防駭、防錯誤),而AI倫理則關注使用過程中的公平、責任與影響。 - AI會不會有一天自己決定對錯?
現階段不會。AI沒有價值觀,只能根據資料與指令執行,所以人類仍需為AI的結果負責。 - 企業要怎麼實踐AI倫理?
從設計開始考慮倫理議題,例如資料來源是否合法、決策是否可解釋、是否有偏誤等,並建立審查與申訴機制。 - 學生要怎麼學習AI倫理?
可從生活中的AI應用開始思考,例如社群推薦、臉部辨識等,並透過案例討論、跨領域課程了解不同觀點。 - 未來會有「AI倫理師」這種職業嗎?
極有可能。許多大企業已設立「倫理委員會」,未來「AI倫理顧問」將會成為新興職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