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了第十二篇部落格文章,這件事漸漸有脈絡,在此紀錄過程,做為回顧與整理。
首先,最困難的是釐清「我到底想寫什麼」。這時候心智圖成了很棒的工具。我將想寫的主題一一列出,並加上系統性的編號。這不只是為了整理思緒,更是為了未來分類與搜尋方便。每個主題與子項目都對應到電腦資料夾的命名規則與檔案分類,這樣一來,無論是草稿、圖片還是資料備份,都能井然有序地歸位,心情上也愉悅。

心智圖
文章內容則分為「文字」及「照片」,文字部分在雲端Google文件撰寫,這樣無論在哪個裝置、什麼時間點,都能快速打開來編輯。寫完文章初稿完成後,我會交給我的「最強小編」——AI 協助潤稿與校正。雖然 AI 提供的建議很棒,但我仍會逐句確認內容的正確性,確保文章保持真實、準確與我的風格。
圖片是文章的重要靈魂,我通常會分兩種類型處理:
- 觀賞性圖片:用來穿插於段落之間,減緩大量文字的枯燥感。這類圖片通常偏向幽默或視覺吸引力,可以用 AI 生成,但主題不能偏離文章太遠。
- 實務對應圖片:這部分需要與文字內容有直接關聯,像是實地照片、設計圖面等。為避免版權問題,我傾向使用自己建立的資料庫圖片,或重新製作/拍攝。
最後在Wordpress進行編輯,有了固定的版型範本後,發文就變得很單純。文字與圖片整理好後,只要進行簡單的排版與校對,就能完成一篇正式發佈的文章。

文章創作流程整理圖如下:
文章概念誕生 → 擬草稿 → AI 校稿 → 確認校稿正確性 → 照片處理(AI 生成 or 資料庫)→ Wordpress 編輯 → 發布完成
這套流程還在慢慢優化中,但我已經感受到它讓我的創作變得更有方向與效率。如果你也在寫作或經營網站的路上,歡迎留言聊聊你怎麼管理內容與創作流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