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四章記載了三段彼此呼應的事件:施洗約翰的殉道(14:1-12)、耶穌餵飽五千人(14:13-21),以及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平息風浪(14:22-33)。這三段敘述並非孤立,而是有層次地揭示信仰的歷程與主的同在,並對當代信徒的屬靈生命提出深刻的省思。
一、真理的代價與信仰的堅持(14:1–12)
本章起首即述說施洗約翰為義受死。約翰因指責希律王不合法的婚姻而被囚,最終遭斬首。他的結局看似悲劇,卻彰顯了信仰在政治與道德黑暗中仍須堅守真理的勇氣。這對今日的信徒是一面鏡子:屬靈的堅持往往不會立即得著賞賜,甚至可能招致犧牲,但「凡因我跌倒的有禍了」(太11:6)。在信仰的現實中,忠於真理往往比成功更為寶貴。二、主的憐憫與供應(14:13–21)
耶穌聽見約翰被殺後退到曠野,群眾卻蜂擁而至。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14節)。在曠野中、在缺乏中,主不但顧念人的肉身需要,更以五餅二魚顯出祂是生命的供應者。這段經文不單是神蹟的記錄,更指出主在我們「曠野」狀態中的作為——當人看見無路、無糧時,祂能使少變多,甚至「剩下的零碎裝滿了十二個籃子」(14:20)。這是對信徒的安慰與勉勵:主不是在資源充足時才工作,而是在人看似無望時施行豐富。 三、風浪中的同在與信心的操練(14:22–33)
耶穌打發門徒先渡海,自己上山禱告。夜裡風浪大作,門徒困在海中。主在這時行走海面,向他們顯現,彼得嘗試走向主卻因懼怕而下沉。耶穌即刻伸手拉住他,並責問:「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14:31)
這段經文揭示信心的真實面貌——不是不害怕,而是在害怕中仍願意踏出一步;不是沒有下沉,而是在下沉時願意呼求主。更重要的是,耶穌並未等風平浪靜才顯現,而是在風浪中走向門徒,顯明祂與我們同行的事實。屬靈的信仰並非免於苦難,而是在苦難中認識祂的同在與能力。
四、從敬畏到敬拜(14:34–36)
當風浪止息,門徒的反應是「在船上拜祂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14:33)。經歷主的大能,從恐懼到敬畏,最終轉向敬拜,這是一個信仰的進程。信心的成長不在於神蹟的多寡,而在於經歷中對基督身分的深刻認識。
《馬太福音》第十四章是一幅信仰旅程的縮影:在政治黑暗中見義不容的代價、在曠野飢餓中看見主的供應、在風浪危機中經歷祂的同在。這些記錄指向一個核心真理——耶穌是掌權的主,是信心的對象,是苦難中唯一不變的依靠。對當代信徒而言,無論環境如何,願我們學會像門徒一樣,在歷經患難與神蹟之後,能由衷說出:「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