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草間彌生,
是我還在高中就讀設計科的時候。
不論是哪一個學期,每每翻開藝術史的課本,總會有那麼幾頁介紹著這位藝術家。
那時候的我,還沒有機會真正理解她的作品,
只是被那些滿版的圓點、鮮明的色彩深深吸引。
我非常喜歡蒐藏各類的藝術資訊,
每次遇到草間彌生的介紹,總是特別想多看幾眼。
但真正能接觸到的,
往往只是一些版畫、複製品,隔著玻璃、隔著距離。
對我來說,
草間彌生就像是一個存在於書本和網路上的名字,
遙遠而熟悉。
這次,終於有機會親眼看到她的原作。
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期待,也有一點點緊張。

台北正下著大雨,我和朋友在車站會合後,
轉搭公車前往展場。
到達之後,一開始在門口掃描票券,
不需要蓋印章就可以直接入場。
沿著展場的樓梯間慢慢往上走,
牆面上寫滿了草間彌生的回顧紀錄,
一段段文字像是帶領著我們回顧她的創作歷程。
隨著樓梯蜿蜒而上,
心情也慢慢地進入了展覽的節奏。
草間的綻放
一踏進展間,首先映入眼簾的,
是非常巨大的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
整片的圓點空間在眼前爆開,視覺上非常震撼。
幸好,今天的人潮不多,
不用擔心會打擾到別人觀展,
我們可以放鬆的四處拍照了!哈哈~
走到一個轉彎處,是一整片金黃色的作品,
草間彌生的《幻影的彼方》。
站在雕塑前,幾乎不用猜,
就能感受到這一區應該是以「網」系列為主題的展區。
這裡有一個小提醒:
展場內所有畫作未經授權都是禁止拍照的,
但雕塑類作品則是可以自由拍攝。
雖然不能留下畫作的影像非常可惜,
但某種程度上,反而讓人更專注於當下的觀看,
每一筆、每一層,都只能用眼睛和心去記住。

《性的強迫妄想》
這一區也展出了傳說中的《南瓜》系列,
其中的一幅畫就靜靜地掛在牆上。
同樣是藝術迷的我和朋友,
兩個人呆呆地站在這幅作品前面,將近十分鐘之久。
我小聲說:「我找不到字可以形容,這幅畫在眼前的感覺。」
結果朋友根本沒有回應我...她也完全被震住了。
那種當下的震撼,不是透過照片能夠傳達的,
而是必須站在原作面前,
才能真正感受到的重量。
雖然展場規定不能拍攝畫作,但很幸運的是,
我找到了一張美術館接受採訪時公開的截圖畫面,
多少能讓這段回憶有個紀錄。

《南瓜》北師美術館採訪截圖
繞了展場一圈之後,
我們從《圓點的強迫妄想》的另一面走出來,
正好完全沒人,當然是要抓緊時間拍照啊!
接著,沿著寫滿草間彌生歷程的樓梯,
再慢慢往上走到三樓。
從樓上的視角往下望去,
剛才在一樓看到的《圓點的強迫妄想》,
又呈現出不一樣的感覺。
從高處看,整個空間的構成變得更清楚,
也更能感受到那種「被圓點包圍」的壓迫與延伸感。
這裡也是展覽中一個很不錯的拍照點,
能把作品的規模和氣勢一次收進畫面裡。

《圓點的強迫妄想》
圓點・原點
讓人意外的是,三樓的展場設定非常特別。
這裡不是順著時間往前走,
而是採用了「倒敘」的方式,
把時間的指針拉回到草間彌生的早期創作時期。
在同樣的轉角位置,
擺放著一件巨大的軟雕塑作品《永劫回歸》。
草間的蟄伏
如果說,從剛進場到現在,
看到的都是我過去所熟悉的草間彌生,
那麼走到展覽的這一階段,
卻讓我更強烈地感受到,
她在早期創作時展現出的多樣面貌。
草間彌生,絕對不只是圓點而已。
在這裡,可以看見一個更立體、更豐富的她。
倒不如說,這才是真正的草間彌生,
浪漫、自由、充滿生命力,
並且勇敢地在每一種媒材中,探索著自己的宇宙。
Love Foever
接著,我們搭乘超大的電梯來到地下一樓。
這一層的空間氛圍很特別,
像是來到一個時裝秀場,
展示著草間彌生在1960年代創作的行為錄像,
和她親自設計的服飾作品。
展場內設置了三個小型影院,
觀眾可以坐在裡面,
靜靜欣賞那些當年的影像紀錄。
我和朋友也挑了一個位子,
認真地看完了所有的影片。
看完之後,我忍不住笑著說:
「不用說是1960年了,這些行為就算放在現在,都還是太前面了啊!」

《驅迫意象》
到這裡,展覽的部分就全部結束了。
我們順著動線慢慢走到旁邊的紀念品專賣店,
裡面還有一台超級可愛的拍貼機,
可以留下逛展的小小紀念。
從美術館出來後,我和朋友邊走邊討論,
聊著彼此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那幅傳說中的《南瓜》,
就算再看幾次,還是覺得怎麼也看不膩!
而朋友卻意外地選了早期作品《夜晚的花瓣》。

《夜晚的花瓣》
我驚訝地問:「蛤?怎麼會?那一幅很浪漫欸!妳是個浪漫的人嗎?」
朋友露出了官方的微笑,不耐煩的回我:「我是啊!!」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展期|2024.12.21-2025.5.4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