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為了慶祝太座生日,大叔帶著太座,回到大學周邊,尋找20歲那年還很青澀的自己。
原本只是想走走看看,沒想到仔細一算——天啊,我竟然畢業18年了!
大叔算是人生裡很幸運的一批人,大一就認識了陪自己走一輩子的伴侶。
所以我們倆對大學生活有一種特別的情感,裡面不只是課業,更多是一起成長的回憶。
那天,一早送完小孩上學,夫妻倆馬不停蹄開啟「青春追溯之旅」。
沿著校園散步,重走當年一起走過的每一條路,每一個轉角,好像都還留著年輕時的影子,只是人已不再少年,時光是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途中,大叔忽然興起一個念頭,想找找當年打工的地方——撞球場。
結果......不用找了,原來的店早就消失在歷史裡了。索性帶著太座隨便找了一家新的球場,就當是重溫一下20歲的瘋狂與夢想。
當年的撞球時代
說到撞球,大叔可是從高中時代就開始混球場。2000年前後,是台灣撞球最輝煌的時期,球場到處都是,冠軍選手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
那時的名字,現在想起來還熱血:
趙豐邦、楊清順、夏輝凱、柳信美、陳純甄......幾乎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一場逆轉,一場感動。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選手慢慢地從聚光燈下退場了。
有些人離開了球場,有些人為了生活,為了家計,不得不放下球桿。而這些人,裡面不乏曾經站上世界級賽事頒獎台的冠軍!
連他們都得低頭現實,可見在台灣,運動員的待遇到底有多糟。
回過頭來看自己
其實不只是他們,大叔自己又何嘗不是?
為了五斗米折腰,一忙就是好幾年,不曾拿起球桿。
當年那個在撞球桌旁,拿著大毛巾,帥氣的洗球的大男孩,
如今也成了坐在會議室裡,天天開會、熬夜趕報告的大叔。
這一趟回到球場的行程,提醒了自己——
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應該多一點享受,少一點被推著走。不能只是當個時間的過客。

圖:拾起球杆的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