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各位有沒有遇到一種情況,為什麼我們平時省吃儉用,但發了年終獎金我們卻又肆無忌憚的揮霍呢?
怎麼平時窮鬼,年末卻搖身一變大爺,理論上平時賺的錢跟年終的錢是一模一樣價值,1 塊錢就是 1 塊錢,不該有任何的區別才對,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又有不同決策,是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呢?

我們對於支出會「偏心」
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 (Richard Thaler) 研究指出,每個人都有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心理帳戶」指的是我們心裡會自己把金錢劃分到不同種類的帳戶中,舉例來說:常見的有三餐、日常開銷、3C用品、服裝、自我成長、投資、社交、娛樂帳戶等,依照個人劃分。分類心理帳戶跟部門預算相似,我們將總預算劃分至各個部門,我們心裡對於每個部門所賦予的價值不同,所以預算不同,取決我們如何看待此帳戶價值。
舉例來說:
小明是科技狂但對於三餐能吃較好,小明的" 3C 用品"心理帳戶就有更多的預算可以支出,相對的"三餐"心理帳戶預算就會分配少點。
因為小明心理來說 3C 用品價值較高,預算費用分配也高,所以看到一張顯卡 2 萬,便宜啦,我要全部!,但三餐預算分配每天只有 200 元,所以有時候加一顆滷蛋 10 元也必須再三考慮,是因為三餐的預算有可能已經超支了。

如何獲得,會影響我們如何花錢?
我們如何花錢,會因為這筆錢給我們的感覺而定。我們會依錢財的獲得來源分為「付出辛勞所得」、「工作額外獎勵」和「不勞而獲」等帳戶。
例如辛苦工作賺到的錢,我們會將這筆錢放到「付出辛勞所得」的帳戶,當在花費這筆錢時,我們容易連結到辛苦賺來,在花費時就會相對精打細算。
如果額外獲得的「工作獎勵」,我們花費就會相對大手大腳,因為這筆獎金對我們而言是額外賺來的。
但如果是「不勞而獲」的錢財呢,例如路上撿到錢、繼承財產、中樂透等,我們就會下意識歸類於不勞而獲的帳戶。我們對於不勞而獲的錢財不會連結到任何辛苦過程,反而會有著「反正不是我的錢」的想法,這筆錢對於我們就更容易直接花掉,不會因額外獲得而特別存下來。這也說明為什麼中樂透的人,大部分都會在幾年內破產,因為不勞而獲,更容易讓人失去理智,未有所節制的不理性豪奢消費,最後破產而回到原本的窮生活。

心理帳戶又是你,你最爛!
心理帳戶幫我們規劃預算,使我們更快做出支出決策,幫助簡化我們的生活,但也使我們合理的排除了錢的可替代性,反而由我們心中所賦予的價值決定,導致錯誤的不理性消費行為。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們支出決定不該受到任何預算帳戶影響,不論是帳戶形式、取得方式、發生時間等,我們大腦卻習慣的把錢畫分到不同類別,讓我們對錢的預算有個底,使我們更加心安。
但心理帳戶絕對是錯誤的抉擇,我們應該把所有錢歸類在一個帳戶,全部就只有一個帳戶,不受到任何影響,因為錢就是錢,1 塊錢就是 1 塊錢,沒有任何分別。

我是股市擦鞋童,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