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共」一詞近日在中國被封禁後,台灣各大社群平台如Facebook、Threads、PTT上,這股罵聲竟瞬間銷聲匿跡,彷彿被按下靜音鍵。從鋪天蓋地的宣傳到一夜歸零,搭配錯發時間的活動文,這場「反綠共」運動的網軍操作痕跡暴露無遺。如此急轉直下的聲量崩盤,不禁令人質疑:這波攻勢背後的資源與動機究竟有多深?
.
朱立倫、傅崑萁、黃國昌等人推動的「反綠共遊行」,挾帶大量資金與組織動員,試圖以「綠共」標籤抹黑民進黨,卻因中國的封禁而自亂陣腳。中國對「綠共」的敏感,凸顯其對任何涉及「共」字的政治話語的嚴格管控,意外讓這場遊行的正當性蒙上陰影。當「綠共」無法再喊,藍白陣營的宣傳攻勢頓時失去焦點,凸顯其策略的短視與依賴外部聲量。
.
這場鬧劇揭示了台灣政治操作的虛實交錯。網軍與資源的過度投入,試圖以污名化對手來動員支持,卻忽略了話語的脆弱性。當「綠共」被禁,聲量瞬間崩解,留下的只有尷尬的沉默。藍白陣營若想重拾話語權,應回歸理性政策討論,而非依賴短暫的網路聲量。否則,這類操作只會淪為政治笑柄,讓民眾對其動機與誠意更加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