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節那天,許多餐廳座無虛席、蛋糕店人潮絡繹不絕,但在台中北屯區某棟老舊公寓的五樓,一位名叫林阿春的老太太,靜靜地自己煮了一鍋菜頭排骨湯。
「這是我小兒子最愛喝的湯。」她邊說,邊細細地將排骨汆燙、加薑去腥,火候控制得剛剛好。只不過,她的小兒子已經七年沒回家過母親節了。
她今年 78 歲,是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一位住在都市裡的「隱形獨居媽媽」。一個一個離家,直到只剩她一人
她年輕時是裁縫師,丈夫早逝,一手將三名孩子拉拔長大。長子出國定居,次子在高雄成家,么兒則曾因債務問題離家多年,音訊斷斷續續。
「我不是怪他們啦,他們有自己的家庭嘛。只是,有時候想到我以前省吃儉用養他們大,現在牙不好、腳痛,也沒人陪去醫院……還是會嘆一口氣啦。」
她不愛麻煩人,鄰居說她「很客氣」,買東西總是買最便宜的,甚至電鍋壞了也不修,改用瓦斯爐蒸飯。有人問她為什麼不請政府幫忙?她搖搖頭:「人都老了,忍一忍就過去了。」
但這不是苦情戲,她不是抱怨,而是接受。
一通陌生電話,改變她的節日
2023 年底,社區發起「社區長者關懷計畫」,社工小彤第一次拜訪林阿春,發現她半年沒去醫院追蹤高血壓,冰箱裡只剩下豆腐與罐頭。
「她一開始很排斥我們,說不用幫忙,但當我提到母親節快到了,問她想吃什麼,她突然就紅了眼眶。」
於是那年母親節,小彤帶著便當與一張孩子們畫的卡片登門拜訪。林阿春收下便當,卻自己下廚煮了一鍋菜頭湯:「這是我該做的,母親節嘛,媽媽還是要煮湯的。」
那一鍋湯,飄著微微的甜味,也混著一點寂寞。
老母親也曾是年輕的勇者
林阿春說,她年輕時曾為了幫孩子繳學費,一天接五單改衣、熬夜縫制服。過年時借錢包紅包,還硬擠出錢買兒子的第一台腳踏車。
「那時候覺得只要孩子有未來,我再累都值得。只是,沒想到有一天,我自己會坐在家裡,一整天沒人說話。」
她不怪孩子,她說:「他們忙,我知道。但有時候想,如果我今天跌倒在家裡,會不會到三天後才被人發現?」
那是一個老年母親最深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一起煮一碗湯,是最真的母親節
2024 年,小彤與社區據點合作,邀請林阿春擔任「老手藝教學」的志工老師。她教大家如何做「不加味精的蘿蔔湯」、縫紉補破衣、用毛線鉤出保暖鞋套。
她笑說:「我現在不是只有一個兒子,我有一整桌在學做菜的孩子。」
那一年母親節,整個社區據點為她舉辦一場「湯圓宴」,她站在中央接受卡片與擁抱,一直重複地說:「我不習慣啦,不過我真的很高興。」
她沒說出口的是,那是她睽違十年,第一次過一個「有人陪」的母親節。
她們不是「可憐的阿嬤」,而是仍在愛人的母親
獨居長者不是新聞,獨居母親卻常常被忽視。她們不會主動求助,也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她們的愛,不再是餵飯穿衣,而是默默守在記憶裡的一道家常味。
在台灣,根據內政部統計,65歲以上的獨居女性長者超過23萬人,其中有一大半是「子女在外」的母親。她們不乏孩子,也不乏故事,只缺一點被記得的機會。
母親節,不一定只獻給正在照顧孩子的媽媽,也應該屬於這些曾經用一生去付出的母親們。
她們或許髮白、手抖、記憶模糊,但當我們提起母親節,她們仍會輕聲說:「我以前也是媽媽,現在也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