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德性與才能是分不開的,一個人的才能可以當作他的德性,他的德性也可以當作他的才能。
不過當以孝道著稱的「大舜」,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時,似乎也象徵著德性與才能的「典範轉移」。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兩位儒者所看重的價值便有所不同。
德性與才能並存至今仍一定程度反映在我們的語言上,「善於」這個詞最能代表這個古老的觀念,儘管這個詞逐漸被「擅長」一詞所取代,但仍有微妙差異。
比如我們會說「大禹善於治水」,而不說「大禹擅長治水」,「德才並存」的條件似乎也在於,才能本身要有益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