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評小說:被折疊的風,是愛的形狀——讀李英華〈那台空氣清淨機可以退貨嗎?〉Reading Response

讀評小說:被折疊的風,是愛的形狀——讀李英華〈那台空氣清淨機可以退貨嗎?〉Reading Response

Eric H-avatar-img
發佈於心向上帝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讀評小說:被折疊的風,是愛的形狀——讀李英華〈那台空氣清淨機可以退貨嗎?〉Reading Response

raw-image


在清晨尚未甦醒的亮光中,一台空氣清淨機緩緩從紙箱中被取出。塑膠袋的摺痕還留著長途跋涉的痕跡,網狀的濾網靜靜躺在指尖,像是女兒從遠方寄來的空氣,在抵達前早已被層層摺疊成愛的形狀——一種透明無聲、卻不容忽視的溫柔。李英華的小說〈那台空氣清淨機可以退貨嗎?〉,不是關於一台機器的故事,而是一首關於家庭、代溝、時間與愛的變奏曲,在日常的機械語言與輕微爭執中,微光斑斕,靜水深流。


這篇小說讓人想起薄霧中的舊照片,霧不是遮掩,而是記憶發亮的方式。我們看見一對年邁的夫妻,在清淡如水的對話裡,交疊出一種幽微的情感紋理。啟明的急躁與不解,是一種說不出口的疲乏;佩怡的柔聲與忍讓,是一種無聲的等待。而美嫻——那個從遠方寄來清淨機的女兒,未曾現身,卻如同小說中最靜默的主角,她寄來的不是物品,而是心跳,是記憶中的擁抱,是在無聲歲月裡還想牽著父母走一段的執意。


小說選擇將這一切放置在一個極為普通的日常場景裡:開箱、碎唸、沉默與回憶。這樣的選擇如同用羽毛書寫悲喜,用清風低語歲月。它不吶喊、不誇張,只在極簡的筆觸裡,撐起我們對生活最真摯的感受:父母的不解與節儉、女兒的貼心與疏離、夫妻之間互相折磨又彼此依靠的微妙關係……所有情感都被折進這場關於空氣的對話中,層層濾淨、逐步顯影。


而小說真正令人心碎與沉思的部分,在於回憶的展開。


佩怡想起父親嫌棄衣物、母親轉送禮物的那些場景,像舊錄音帶般一段段倒轉播放,在記憶中發出沙沙聲。她曾經以為那些回絕與指責是一種否定,是親情的冷漠,而如今,她忽然發現,那些話語背後,是另一種無聲的節儉與愛。他們不捨穿上新衣,因為那是她送的;他們不捨花掉錢,因為那是她給的。愛,在父母一代,往往是以「不動用」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像是儲蓄罐深處的鈔票,從未花費,只因其重要。


佩怡哽咽了。那不是劇烈的情緒爆發,而是一種從心底細細滲出的理解與感恩。她的心,像是某種久未開封的花,突然在一個清晨開出了安靜的顏色。那一刻,她不再糾結於父母是否回應她的好,而是終於讀懂了他們書寫愛的語言。不是語言中的語言,而是語言背後的沉默,是那件「發黃的衣服」所盛載的長年節省與深藏。


小說裡不只有家庭的記憶與傷痕,還藏著更廣袤的空氣——那種連結彼此、支撐呼吸的不可見之物。空氣清淨機作為象徵,不僅濾淨空氣,也像是濾淨情感的機制。它讓那些混濁的誤解、沉澱的委屈與無聲的愛,逐漸透明,終至純淨。這不是一種理智的轉化,而是一種由生命經驗慢慢釋出的溫柔。讀者像是在霧中行走,途中拾起一盞燈,一盞燈,再一盞燈,終於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被愛照亮。


佩怡的謊言是另一種柔情的開始。她開始編織故事,不是為了欺瞞,而是為了保護愛的完整形狀。這種溫柔的謊言,如同晨曦中的霧,遮住了些許現實的粗糙,讓啟明能不被刺痛,讓她自己也可以不那麼心碎。信心與盼望,並不總以高聲呼喊的形式出現,有時只是這樣安靜地守護——在碎念聲中依然選擇理解,在不被回應的愛裡依然繼續給予。


這樣的敘事,如同意識流的一朵花,緩緩綻放。它不急不徐,讓人在字句間沉浮,如同在溫水裡漂浮,心被泡軟了,記憶被照亮了。文字無意解釋什麼,也不設陷阱,它只是流淌,一如人的思緒,浮出又沉下,交織成河。那河裡有過去的碎片,有不說的傷痕,有許多年未整理的愛,而這些都被李英華以優雅又細緻的筆調,一一捧出,在日常之中,靜靜顫動。


小說的可愛與甜美之處,正是它不張揚地談愛,卻讓愛無處不在。啟明的碎唸,是他對空間被占據的焦慮,也是對變化與老去的恐懼;佩怡的沉默與堅持,是她願意繼續做那個緩衝的人,做那個將刺角揉圓、把傷口縫合的人。這些人,這些平凡的父母,不是完美的象徵,但他們是如此真實,如此可愛。他們提醒我們:愛不是無懈可擊的,而是在瑕疵與誤會之中,依然選擇相伴與不離。


我們是否也有過這樣一個時刻?當某句話被誤解,當某份心意未被接住,當愛被摔在地上發出聲響卻沒人回頭。而多年後,我們才終於明白,那一聲未被回應的心跳,其實從未消失,只是被存放在另一個人的靜默裡。這篇小說就像一場愛的回聲,它讓我們重新聽見那些曾經以為已經錯過的回應,讓我們重新在塵土中看見光。


小說最後的畫面,是佩怡溫柔地說:「我最近常常咳嗽,我很需要這台空氣清淨機。」那不是一種謊言,而是一種信仰——相信這份關係仍然值得守護,相信愛還在,相信明天空氣會更好。那是一種在塵埃中抬頭的盼望,是一種柔軟卻堅定的力量。


在這台小小的機器與家庭之間,在一段平凡的日常對話背後,李英華寫下的是一種無聲的愛的信仰。她用細膩的語言描畫了一張歲月的地圖,在那張地圖上,傷痕成為了路標,沉默變成了燈塔。而我們,都在其中,看見了自己,看見了那些被遺忘、被誤解、被壓抑、卻仍不放棄的愛。



請讀李英華小說那台空氣清淨機可以退貨嗎?




avatar-img
Eric H的沙龍
219會員
341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然而,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拿出手來寫,能post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ric 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我以為人生是一條筆直的河,流向某個明確的終點。可如今才發現,它更像是散落一地的雨滴,各自折射不同的光線,彼此之間並無明確邊界,但都被同一片天空所涵蓋。人生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終止,一切都是「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在世界醒來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 不是那種能用燈光驅趕的夜,是落在心裡的那種沉重。 罪的聲音、死的陰影、無望的嘆息,一起編織成一口深井,把人困在下墜的孤寂裡。
午后,陽光斜斜地灑在廚房的地磚上,靜靜的,像一首無聲的詩。窗邊的風鈴偶爾晃動,發出透明的聲音。白色的餐盤泛著柔和的光,一如我們心中那潔淨的盼望。而你——我們的小Noah,舌尖還發著奶音,卻在那個靜謐的午後,說出了一句彷彿讓大家也屏息的禱告
小時候我以為人生是一條筆直的河,流向某個明確的終點。可如今才發現,它更像是散落一地的雨滴,各自折射不同的光線,彼此之間並無明確邊界,但都被同一片天空所涵蓋。人生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終止,一切都是「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在世界醒來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 不是那種能用燈光驅趕的夜,是落在心裡的那種沉重。 罪的聲音、死的陰影、無望的嘆息,一起編織成一口深井,把人困在下墜的孤寂裡。
午后,陽光斜斜地灑在廚房的地磚上,靜靜的,像一首無聲的詩。窗邊的風鈴偶爾晃動,發出透明的聲音。白色的餐盤泛著柔和的光,一如我們心中那潔淨的盼望。而你——我們的小Noah,舌尖還發著奶音,卻在那個靜謐的午後,說出了一句彷彿讓大家也屏息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