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問題,更體現出資本主義體制的結構性不公。
當全球追求資本無止境的增長,完全無視人類社會基本的平等關懷,也忽略人類文明長期經營的必要,世界會是甚麼樣子:自然資源過度開採、過量生產商品、勞工遭受剝削、全球南方人們的生存條件極為嚴苛……。你認出來了嗎,這不是假設性的思想實驗,是正在發生的進行式,這場危機源於一個以利潤為唯一指標的經濟體系,將自然與人類視為可無限消耗的資本。
「永續」概念當道的如今,我們離理想人居社會更進一步了嗎?
根據世界不平等數據(World Inequality Lab)的研究,全球前10%的碳排放者(約7.7億人)每人平均排放31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碳排放量的48%;而最貧窮的50%人口(約38億人)每人平均僅排放1.6公噸,合計僅佔12% 。在歐盟,最富有的10%人口排放量是最貧困50%人口的14倍 。WID - 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
不只試碳排量占比懸殊,不平等還體現在環境災難的風險不對等。碳排少的地區與人民,經常因為基礎設施不足加上地理環境的限制,有著更高的氣候災難風險。例如,孟加拉的洪水和南美的乾旱,受害者多為資源匱乏、缺乏抵禦能力的弱勢群體。這不僅是結果的不幸,更是體制設計下的「風險轉嫁」:企業與富裕國家在享受增長紅利的同時,將生態成本外包給全球最弱勢者。
資本主義以無止盡的經濟增長為宗旨,鼓勵企業無限擴張、個人持續消費,這不僅不是能夠永續的經濟模式,更直接導致環境崩壞。即便面對氣候壓力,所謂的「綠色轉型」多停留在象徵層面,缺乏對生產與分配機制的核心改革。市場內部無法修復自身的矛盾:一邊高喊永續,一邊繼續掠奪自然與勞動力。若繼續以相同邏輯處理問題,將只會將我們推向更深的生態與社會危機。
真正的出路在於重構一個以「平等與永續」為核心的經濟體系。我們需要有意識地縮減過剩生產,提倡共享模式,例如將公共資源交由人民民主參與與管理的「合作社」經濟模式。
加拿大的社區主導再生能源項目和德國的能源合作社實踐,展示了以社區為中心的能源轉型模式。位於魁北克的風力發電項目,由兩個阿貝納基族社區共同持有,預計為約20,000戶家庭提供電力 。這些實踐不僅提供了經濟利益,還強化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對能源轉型的支持。
無獨有偶,在德國,奧登瓦爾德地區的能源合作社(Energiegenossenschaft Odenwald)成功將前酒廠轉型為「能源之家」,成為社區能源轉型的中心。該合作社吸引了1,750萬歐元的投資,並與250家當地企業合作,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這些案例顯示,社區主導的能源轉型不僅可行,且能夠促進社會公平和環境永續。
我們所謂的「常態」,其實建立在對生態與多數人權益的持續剝削之上。
以全球經濟與自然資源層面觀之,台灣實屬前段班,相較全球南方,已是既得利益者。在日常中似乎對社會與生態的崩解少有體會。但氣候危機,是朝著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襲來,不存在任何豁免的可能。面對這場無法再忽視的結構性危機,是時候質疑並翻轉那些不公與破壞性的體制邏輯。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減緩及適應,而是一場制度的重啟,為的是一個能夠真正實現環境共存與人類福祉的未來。
當災難總是落在最無力抵抗的人身上,當地球的呻吟被利潤的數字淹沒——我們怎能還相信這樣的制度是正常的?我們值得一個不靠剝削為運作基礎的世界,一個所有人都能安全呼吸、乾淨飲食、平等生活的未來。改變,不只是必要,更是人類文明的希望。
https://www.thenews.coop/nimbyism-co-operatives-germanys-energy-transition/
筆者現為森林系一年級,平時關注較多的議題面向有:氣候危機、數位資本主義、教育創新,試圖用寫文章理清議題脈絡與自身觀點,未來會盡量更新,歡迎追蹤指教,筆者才疏學淺,非常需要指教XD
註:考慮寫作產出效率,文章多有使用AI工具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