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次和國外朋友聊天,對方問我:「你們台灣人是不是都很關心國際新聞?」我愣了一下,發現這個問題比我想像得難回答。
也因此,寫下這篇文章。
⸻
先說結論:我認為,台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至少在人們的自我意識層面,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落後。
這不是批評,也不是貶低,而是一種來自日常觀察、出國經驗,以及與國際朋友交流後產生的反思。以下從幾個面向分享我的看法,僅供參考,歡迎理性交流。
一、國際新聞的關注度明顯偏低
從我身邊人的對話與社群動態觀察,無論是菲律賓總統選舉、烏克蘭戰爭、日本的災害與疫情,還是國際組織的政策動態,常常都少有人關注。
取而代之的,是啦啦隊、明星八卦、遊戲梗圖,甚至「監察院沒衛生紙」等生活瑣事型新聞,這類話題反而佔據了輿論焦點。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在全球高度連動的當下,國際視野的缺乏,可能會限制我們理解世界的能力。
像是《陳文茜的世界新聞》、匯流新聞網的「世界大小事」、范琪斐的國際新聞等節目與平台,雖然品質不俗,卻常常流量有限。
這或許反映出台灣在媒體結構與閱聽習慣上的某些問題。
二、對歷史與法律的理解常流於片面
我對歷史相當有興趣,因此經常和朋友討論一些歷史脈絡。然而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人的理解與實際史實存在不小落差。
不論是殖民史、族群發展,還是文化來源,許多觀點往往建構在片段印象上,而非深入理解,我們都常處在這種以偏概全的情緒驅使的狀態中。
法律與公共政策的部分也類似。有時候,媒體一句吸睛標題就足以引發網路熱議,但實際上,許多重要法案與制度,背後都有其複雜背景與國際參照。
然而,我們的社會討論卻常流於單點批評、忽略全局。
三、語言能力的國際比較與反思
這是我特別有感的一點。
過去幾年,我透過網路平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意外觀察到一個現象:
台灣人的語言能力,在多語國家中,其實顯得相對單一。
以下是我的非正式觀察(僅供參考):
• 菲律賓:英語普遍流利,方言切換靈活。
• 印尼、馬來西亞:多人會三種以上語言(包括馬來語、英語、母語方言等)。
• 中國:英語水平不一,但方言保存度高。
• 新加坡、香港:雙語(甚至多語)能力強,社會整體語言適應性高。
• 台灣:中文表現佳,但英語使用能力普遍有限,台語、客語在年輕世代中逐漸式微。
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與視野的橋樑。
當我們的本土語言逐漸流失,英語環境又不足時,我們該思考:
在國際舞台上,還剩下什麼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核心?
四、與外國人互動時的猶豫與退縮
在我走訪的幾個國家中,多數當地人即使英語不流利,也願意主動與外國人交流,甚至用簡單單字或肢體語言也不怕出錯。
但在台灣,不少人即使想幫助外國旅客,也常因語言不自信而選擇退縮或避開。
這樣的態度並非錯誤,但也讓我們在國際交流上變得更為被動
五、對外籍勞工的認知與偏見
曾在職場接觸外籍勞工的我,對這議題特別有感。
許多來自印尼、越南、泰國的勞工,實際上都經過長期語言訓練、考試,甚至放棄家鄉安穩生活來台工作。
但在台灣,他們往往遭遇不友善對待,甚至面臨制度性的不平等待遇。
這不僅是不公平的現象,也讓我思考:
我們是否過於習慣站在優勢視角,卻缺乏對這些「他者」的理解與尊重?
我們的國際化,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使用的語言比別人少,理解世界的方式較為侷限,
卻又容易產生某種「文化優越感」,那這樣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我寫下這些觀察與感觸,不是為了批評任何人,而是希望拋出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台灣走向國際舞台,能否從提升語言能力、加強國際理解、重視多元文化尊重開始做起?
又或者——
如果我們還沒準備好從理解與尊重出發,
我們準備好要被世界看見了嗎?
⸻ 本文純屬個人經驗分享,若有不同看法,非常歡迎留言交流。理性討論、共同成長,才是我們走向更成熟社會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