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筆記01》台灣的國際化意識,真的到位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一次和國外朋友聊天,對方問我:「你們台灣人是不是都很關心國際新聞?」我愣了一下,發現這個問題比我想像得難回答。


也因此,寫下這篇文章。


先說結論:我認為,台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至少在人們的自我意識層面,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落後。

這不是批評,也不是貶低,而是一種來自日常觀察、出國經驗,以及與國際朋友交流後產生的反思。以下從幾個面向分享我的看法,僅供參考,歡迎理性交流。


一、國際新聞的關注度明顯偏低

從我身邊人的對話與社群動態觀察,無論是菲律賓總統選舉、烏克蘭戰爭、日本的災害與疫情,還是國際組織的政策動態,常常都少有人關注。

取而代之的,是啦啦隊、明星八卦、遊戲梗圖,甚至「監察院沒衛生紙」等生活瑣事型新聞,這類話題反而佔據了輿論焦點。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在全球高度連動的當下,國際視野的缺乏,可能會限制我們理解世界的能力。


像是《陳文茜的世界新聞》、匯流新聞網的「世界大小事」、范琪斐的國際新聞等節目與平台,雖然品質不俗,卻常常流量有限。

這或許反映出台灣在媒體結構與閱聽習慣上的某些問題。


二、對歷史與法律的理解常流於片面

我對歷史相當有興趣,因此經常和朋友討論一些歷史脈絡。然而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人的理解與實際史實存在不小落差。

不論是殖民史、族群發展,還是文化來源,許多觀點往往建構在片段印象上,而非深入理解,我們都常處在這種以偏概全的情緒驅使的狀態中。


法律與公共政策的部分也類似。有時候,媒體一句吸睛標題就足以引發網路熱議,但實際上,許多重要法案與制度,背後都有其複雜背景與國際參照。

然而,我們的社會討論卻常流於單點批評、忽略全局。


三、語言能力的國際比較與反思

這是我特別有感的一點。

過去幾年,我透過網路平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意外觀察到一個現象:

台灣人的語言能力,在多語國家中,其實顯得相對單一。


以下是我的非正式觀察(僅供參考):

• 菲律賓:英語普遍流利,方言切換靈活。

• 印尼、馬來西亞:多人會三種以上語言(包括馬來語、英語、母語方言等)。

• 中國:英語水平不一,但方言保存度高。

• 新加坡、香港:雙語(甚至多語)能力強,社會整體語言適應性高。

台灣:中文表現佳,但英語使用能力普遍有限,台語、客語在年輕世代中逐漸式微。


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與視野的橋樑。

當我們的本土語言逐漸流失,英語環境又不足時,我們該思考:

在國際舞台上,還剩下什麼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核心?


四、與外國人互動時的猶豫與退縮


在我走訪的幾個國家中,多數當地人即使英語不流利,也願意主動與外國人交流,甚至用簡單單字或肢體語言也不怕出錯。

但在台灣,不少人即使想幫助外國旅客,也常因語言不自信而選擇退縮或避開。

這樣的態度並非錯誤,但也讓我們在國際交流上變得更為被動


五、對外籍勞工的認知與偏見


曾在職場接觸外籍勞工的我,對這議題特別有感。


許多來自印尼、越南、泰國的勞工,實際上都經過長期語言訓練、考試,甚至放棄家鄉安穩生活來台工作。

但在台灣,他們往往遭遇不友善對待,甚至面臨制度性的不平等待遇。


這不僅是不公平的現象,也讓我思考:

我們是否過於習慣站在優勢視角,卻缺乏對這些「他者」的理解與尊重?


我們的國際化,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使用的語言比別人少,理解世界的方式較為侷限,

卻又容易產生某種「文化優越感」,那這樣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我寫下這些觀察與感觸,不是為了批評任何人,而是希望拋出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台灣走向國際舞台,能否從提升語言能力、加強國際理解、重視多元文化尊重開始做起?


又或者——

如果我們還沒準備好從理解與尊重出發,

我們準備好要被世界看見了嗎?


⸻ 本文純屬個人經驗分享,若有不同看法,非常歡迎留言交流。理性討論、共同成長,才是我們走向更成熟社會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歐西斯浮想宇宙- 情緒的彼端與邏輯的剪影
7會員
18內容數
用觀察解構情緒,用感性拓印世界。 夢境殘響、掉床的貓、遙望的人群與生活氣味, 都是歐西斯浮想宇宙的一部分。 這裡記錄六大分類創作:《獸語碎語》《靜物隨筆》《世界筆記》《宅宅雷達》《夢境碎語》《軟性倒帶》等, 每兩週或隨緣更新。 如果你也在尋找內心碎片,或只是想靜靜讀點廢文, 歡迎登艦——我們即將出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6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臺灣地方特色的書籍,橫跨東南西北、從飲食聊到建築、自文學連接歷史,通通集合在這次的選書中。 誠摯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紙上走讀臺灣,挖掘日常中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6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臺灣地方特色的書籍,橫跨東南西北、從飲食聊到建築、自文學連接歷史,通通集合在這次的選書中。 誠摯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紙上走讀臺灣,挖掘日常中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臺灣在地緣政治上始終是東亞亞太地區最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有些臺灣人過了許久仍然喊出:「...........」等口號,令外媒不解。
Thumbnail
臺灣在地緣政治上始終是東亞亞太地區最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有些臺灣人過了許久仍然喊出:「...........」等口號,令外媒不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