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家庭都準備好迎接一隻新貓。
當我們伸出援手、想給一隻浪貓一個家,最大的難題,往往不是經濟負擔,而是來自最親近的人的反對聲音。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養動物是件麻煩的事,是負擔、是未知,也是生活節奏被打亂的預感。
此文記錄了我在海邊撿來的橘貓「小巴」,從一隻重傷待救的小貓,到成為家中一員的歷程。我想分享的不只是我們一起經歷過的現實挑戰,更想給那些正面臨「家人不支持養貓」處境的你,一些實用又不失溫度的對話參考。如果你想了解小巴的故事,歡迎你先看看這篇文章。
如何說服家人留下牠?5 道實戰問答,克服心魔
由於臨時把小巴接回家,起初家人並不同意留下牠,而且家中本就有一隻老貓,家人覺得沒必要再增加一隻。
「貓咪很可愛,但多一隻會不會更麻煩?」
看似困難重重,然我深知這是一場長期心理戰,更是考驗溝通和談判技巧的時候,為了讓新貓留下,只有前進、沒有後退。

被成功收編的小巴,圖片為四個月大時拍攝。
以下整理了幾道我與家人的攻防問題,並且拆解語言背後的深層顧慮,如果你也正面臨說服家人的關卡,也許可以以此做為參考。
1.「頭上破了一個大洞,活得下來嗎?動物看醫生沒有健保,很貴欸!」
▼痛點:不了解受傷情況,擔心受傷的小貓需要花很多錢醫治。
▼回應方式:將病情據實以報,並告知自己的經濟狀況承受度。
「目前已經看過X次醫生,醫生說牠有XXX情況,預估要花XX時間才會好轉。不過好消息是,牠目前還年輕、復原能力很強,而且就算生病,食慾和活動力都算不錯。這幾次看醫生,花了XXX元,預計之後還會看X次,我有算過,這樣得開銷我能夠負擔,請您不需要擔心。」
2. 「你現在打算怎麼辦?為什麼不送去動物收容所?」
▼痛點:不確定牠要待在哪裡,擔心原有的生活空間受影響,也怕更多後續帶來麻煩
▼回應方式:以最小影響為前提、提供暫時解決方案,並解釋不送去收容所的理由。
「以前養兔子的中型籠子還夠牠住,可以先讓牠待在車庫的角落,那裡也比較安靜、不會互相打擾,也比較適合靜養。收容所的動物那麼多,牠頭上不只破一個洞,肚子還發炎、身體發燒,去那邊可能得不到好的照顧,不如就讓牠待在我們家,等牠好了再幫牠找主人也不遲?」

小巴第一次戴帽子,意外地看起來很適合!
3. 「之前不是說要幫他找主人嗎?確定你有在找?」
▼痛點:想確認小貓被立即送走的可能性。
▼回應方式:客觀說明目前醫療情況及送養難度。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中途在送養貓咪,但還是很多都送不出去,人跟貓咪的媒合,這很需要時間。牠目前雖然好了些,但是傷口還沒痊癒,也還沒有絕育,應該有點困難。」
4. 「家裡已經有一隻貓了耶,你打算怎麼安排空間?」
▼痛點:擔心貓咪間互相影響、生存資源擠壓,也影響人的居住空間、產生問題。
▼回應方式:做好資源區隔,確保新、舊住民不會互相打擾。
「阿咪(老貓)自己本來就有一個房間,不要讓小巴進去就可以了!如果怕牠不受控制,在其他居住空間亂跑、弄壞傢俱,我們可以先定時帶牠到空白空間玩耍、培養默契,例如:沒在使用的廁所淋浴間,等牠長大點、變懂事了,再慢慢擴張活動範圍。」

躺在貓窩裡休息的小巴
5. 「我們年紀都大了,沒力氣再多顧一隻了!」
▼痛點:擔心日後還要幫忙照顧新貓,生活受影響,很麻煩。
▼回應方式:承諾主要照顧責任由自己承擔,以不影響他人為飼養前提,也說明照護頻率等資訊。
「沒關係,我可以自己來!貓咪是晨昏型動物,一天要睡13~16小時,我只要早晚餵一次、清貓砂、上藥,有空的時候陪牠玩玩即可!如果你們想要,也可以一起玩唷!」
多數時候,家人提出的各種問題,離不開兩大層面,一是現實問題考量,二是害怕或擔心麻煩等心理因素,前者考驗的是解決問題能力,後者則需要運用高情商與同理心來克服。
最重要的是,主要收養人本身的決心是否足夠堅定、目標是否足夠明確,才能通過一次次的靈魂拷問,有條理地推進貓咪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建立穩固的新連結與信任感。

毛線殺手小巴
親測實用 3 方法,拉近家人和毛孩間的距離
除了耐心溝通,主動營造家人和毛孩的正向連結,也是有效推進彼此關係的好方式。唯有真正理解、享受互動,才有更高的機率破冰,接納牠成為一家人。
以下也分享三個能幫助家庭成員(特別是怕小動物的長輩)適應毛孩的方法:
1. 認識貓咪個性、讀懂身體語言與需求
每隻貓的個性都不一樣,有的乖巧黏人,有的活潑好動,喜歡和人類互動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此時,教會家人如何判斷貓咪心情、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每個叫聲和動作分別代表什麼意思,以及牠們需要如何對待,建立認知之後,就能更好的建立相處默契。
小巴也是一隻聰明的貓咪,有一陣子牠很喜歡跳到流理台上看人洗碗,喜歡伸手去玩水,還觀察到我們會從水龍頭裝水給牠喝。後來,只要牠覺得口渴,流理臺旁邊又剛好有人,牠就會蹲在腳邊喵喵叫、討水喝,這時我們就會拿著牠專屬的杯子裝水給牠,直到牠喝完才心滿意足的離開,是不是很有趣?
2. 適時穿上胸背帶,提高可控感與安全感
貓咪相對於狗狗,動作更加敏捷,給人的不可控感更高一些,像我媽一開始就很怕小巴,偏偏年輕貓咪的活動力又特別強,常常在腳邊跑來跑去,引得尖叫連連,有時候還會誤入家中禁區(例如:堆滿雜物的儲藏間)。
為了幫助小巴更快融入家庭,也為日後帶牠出門遛遛鋪路,到家後一個月,牠就開始穿背心式的胸背帶。白天出貓房前穿起,晚上睡覺前再脫掉,從XS到M號、四個月到一歲半,現在已經能自由在家中行走、不搞破壞,媽媽也不再感到恐懼,還能主動牽著牠走來走去。
3. 一起享受拆毛孩包裹和遊戲的快樂
家中入住新成員,許多日常用品、小零食和玩具,我都習慣在網路上訂購,價格比實體店面便宜、選項也更多元。每次拆包裹,我都會特意選在全家人都在時打開,盡可能讓每一位成員都了解貓咪需要的東西,或是一起看小巴玩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玩具。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家的參與感,也幫小巴多刷幾次存在感,讓牠的可愛魅力與快樂活力感染給每個人。一開始媽媽會嫌我買玩具浪費錢,現在不只會主動和小巴玩逗貓棒,看到貓食快見底了,還會幫忙下訂單,前陣子回家,甚至還發現多了一台全新的寵物推車,實在是太令人驚奇!
從一開始的拒絕,到現在願意幫忙照顧、甚至主動下訂單買飼料、買推車,我深知,這段轉變的歷程不是奇蹟,而是一次次的理解、磨合和信任建立。
這其中最重要的,或許不是誰說服了誰,而是我們選擇用行動慢慢證明:這份愛,是能共存、共享,甚至讓家變得更完整的。
特別是,當你看見曾經死氣沉沉的家庭氛圍,因為毛孩的意外到來而重新活絡起來,不管過程有多少辛苦、往後有多少日子,都會是甜蜜且持續茁壯的幸福回憶。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說服家人留下一隻貓咪,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點點勇氣和方向。
一段關係的開始,也許需要花很多力氣,但真正能留下的,是彼此都選擇不離開的那份心意。

最後,養貓前除了考慮同居人的意願,實務層面的客觀條件也相當重要,歡迎你看看前一篇〈浪貓收養全紀錄|養貓要花多少錢?醫療費、生活費,實際成本大公開!〉,幫助自己做更完善的飼養前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