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誌 Vol.2 |蒙友,請輸入你的位置|嘿,駱駝奶好喝嗎?
有沒有一種飲料,你一入口就會陷入靈魂的天人交戰?
對我來說,就是—駱!駝!奶!
先說結論,我還蠻喜歡的。再去和當學生會合的前一天,我去了烏蘭巴托當地超市Nomin買了駱駝奶,有分成檸檬和原味的兩種口味,我選了原味作為我的早餐。
我和團隊夥伴們推了一輪,陷入了「一半一半」的僵局(有的人很愛,有的人很難理解)
隨後和大學生們見了面,我鼓起勇氣問蒙古朋友:
「你們真的覺得駱駝奶好喝嗎?」
(拿出了照片邊比劃著,我們以可溝通的英文交流,畢竟蒙古語真的非常不簡單)
霎時,整間屋子陷入一種…很像在聊人生大事的氣氛。結論還是「一半一半」的比分,我就不公布實際比分了,來蒙古的朋友可以試試這如同優酪乳般的飲品。
從此,我的蒙古問候語(「你好」的蒙語下次再分享),就成了:
「駱駝奶好喝嗎」
就開口不聊天氣、只聊奶。你今天喝了嗎?還是你也怕那味道像極了……一段人生未解的謎?
「奶」是文化,還是味覺的冒險?
我們討論到後來,甚至開始想像「駱駝奶加珍珠」會不會是下一波飲品界的新黑馬?(我是挺好奇的,但當地的珍珠奶茶就挺好的了,在國營百貨旁有幾家可以試試)
在烏蘭巴托時,我儘情品嚐著各式奶製品,除了腸胃炎時期讓我不得不停擺(感到難過,看著我冰箱買的優格、起司、牛奶…)超市所販售的奶製品非常划算,即便是夏天的時間,一大罐大約50幾元台幣,我們真的是「牛飲」呢!
有點可惜的是我沒嚐到「馬奶」,在烏蘭巴托時,正逢草原祭—「那達慕」之後,那是他們祭典時的「美酒」,味道恰如其分。當地盛產奶,但更能看出蒙友對於「糖分攝取」的喜愛,罐裝果汁們徹底搶了風頭。
在烏蘭巴托,我對奶的文化,僅於味蕾,後來在青田街的蒙藏文化館「茶鄉茶愁」才看見奶與茶融合的歷史,在北溫帶地區,蒙古受佛教傳入,從南方引進茶磚,以遊牧為本的民族,長期以肉食、奶製品為主,缺乏蔬果攝取,這時茶成了維生素的來源、廣泛飲用,熱呼呼、鹹鹹的「蒙古奶茶」也就此誕生。吃的更香的還會加入「奶油、蒙古米、豆腐、肉」等炒作一塊,據說十分地香。
蒙藏文化館的新主題—蒙藏吉祥文物,展期到今年的05/18(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
那些一起長大的故事,比奶還濃
以蒙友的意義,來到了烏蘭巴托,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學姊,十年前曾來過蒙古服務,如今仍和當地女孩保持聯繫。
小女孩長大了,學會照顧自己,也學會發光,剛生了一名孩子,甚至即將成為一名醫師,同樣的領域、歲數,但我一時說不出那不同的感受為何,或許我看到了非常真實的生命,而那是的我認知中的自己仍是「孩子」的角色,這或許和「很難想像父母曾是孩子」這件事而言,有點相似。
學姊說:
「我們曾經一起牽手、跳舞、寫下夢想……後來她真的實現了。」
那年夏天,神父說:
「時間短沒關係,讓他們記得快樂就好。」
我很感動,也開始明白,有些陪伴的意義,不是在於長短,而是在於你曾經真心地和一個人笑過、擁抱過、對話過。之後在遊牧誌中,會分享更多在烏蘭巴托的故事。
柔軟,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扎根
在烏蘭巴托時,我發現:
有時候,「軟」反而才是撐起一段關係的關鍵。
你能傾聽、願理解、也能不急著定義對錯。這些看起來很慢、很溫吞的東西,其實是最強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現在也在某段關係裡有點迷糊、或者面對世界覺得心很累,
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不是太想硬撐了?」有時候,溫柔一點,帶我們到更遠的地方。
𝙞𝙣 𝙘𝙖𝙨𝙚 𝙮𝙤𝙪 𝙘𝙖𝙧𝙚, 𝙥𝙖𝙩𝙞𝙚𝙣𝙘𝙚 𝙢𝙖𝙩𝙩𝙚𝙧𝙨 𝙞𝙣 𝙚𝙫𝙚𝙧𝙮 𝙘𝙖𝙨𝙚.
隔了好久後,我對於我的工作、人生所寫下的雙關意義,也真實地讓我生存且生活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