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芳的水濂洞礦場,如今只剩殘垣斷壁,隱身於山谷之中,像一段被時代遺忘的記憶。但當你真正走近,腳踩著碎石與雜草間老舊的軌道,耳邊除了蟲鳴與風聲,還會聽見那種礦山特有的沉默——一種歷經喧囂與崩壞後的沉澱。
從瑞芳小鎮沿著山路盤旋而上,水濂洞就在濃密樹林與峭壁之間,入口旁立著一塊斑駁的「禁止進入」警告牌,鐵絲網斷裂,藤蔓早已將其吞噬。這裡沒有整理成觀光景點的那種光鮮,而是保留著時間原貌,甚至帶有些許危險與野性。
昔日運礦軌道還依稀可見,鐵軌生鏽,碎石坑坑疤疤。沿著軌道往內走,空氣變得潮濕而冰涼,耳邊傳來水聲,水濂洞的瀑布從岩壁垂直傾瀉而下,像是一道天光,劃開礦場深處的黑暗。洞口曾是礦坑作業口,如今只剩一道水幕將過往封印其中。四周佇立著倒塌的工寮、鏽蝕的鋼架、以及風化的水泥牆面,牆上模糊不清的紅字標語依稀可見,像是對舊時代工人的警語——如今讀來,卻更像一種對土地的低語:曾經,我們在這裡挖掘黃金,也挖出了生命的重量。
偶爾有探險客或歷史迷前來,一身登山裝備,安靜地拍照、記錄,不發一語。這裡與其說是廢墟,更像是一座沒有墓碑的紀念場,紀念那些在礦坑中勞作一生的工人,也紀念那個台灣礦業鼎盛卻辛苦的年代。
水濂洞礦場沒有觀光化的包裝,但正因如此,它保有一種不被打擾的真實。黃金早已挖盡,但歷史與自然留下的痕跡,仍靜靜說著話,只要你願意放慢腳步、駐足傾聽,會聽見土地深處那句話——「我記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