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買保險的正確觀念
買保險的目的
買保險的本質是:用最少的費用,轉嫁最大的風險。
- 保障最大化:思考未來五年內若遇重大意外或疾病,對生活、家庭、財務造成什麼影響?像是家中經濟支柱罹病無法工作時,生活費與貸款誰來負責?這就是保障最大化的時刻。
- 保大不保小:優先規劃可能帶來重大經濟衝擊的風險(如癌症、重大傷病),住院日額等小額理賠相較之下非優先。
買保險不是投資
買保險是為了轉移風險,一種管理人生風險的手段。
投資則需評估標的、期待報酬率。保險不是資產增值工具,若將投資與保險混為一談,容易讓保障不足、資金效益不彰。
買保險也是人生規劃的一環
保險規劃應隨人生階段調整,例如結婚生子、背負房貸、收入變動等,都會改變風險承擔與保額需求,建議定期檢視。
2個買保險的建議
- 定期險為主:保障高、保費低,符合保險的本質是「用最少的費用,轉嫁最大的風險」。
- 保費控制在收入5%-10%:保有生活品質又能有效轉嫁風險。這個比例是活在當下 vs 防範未來的平衡點。若保費佔當下薪資太高,會限制生活體驗,但太少又無法有效規避風險。
常見保險種類說明
6大常見保險
- 壽險:針對死亡提供保險金,視家庭責任決定保障額度。
- 醫療險:保障住院、手術、門診等費用。
- 重大疾病險:針對特定疾病(如癌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確診即理賠。
- 重大傷病險:依健保重大傷病證明作為理賠依據,保障疾病種類多元。
- 癌症險:專門針對癌症提供保障。
- 意外險:保障「因突發外來事故」造成的身故、失能、或傷害醫療費用。
定期險與終身險的差異
- 定期險:定期險通常是「一年期商品」,若有「保證續保」條款,可以持續投保至一定年齡(例如65歲、75歲);若無,保險公司有權拒絕續保。優點是保費便宜、保障高,缺點是需要定期留意續保條件。
- 終身險:保障終身,不需擔心續保問題。相同的保額,保費通常較定期險高許多。
產險與壽險的不同
- 產險:保障「物」,如車險、火險、旅平險,也包含短期醫療險、意外險等,保障期間內發生事故即理賠,通常不保證續保。
- 壽險:保障「人」,針對人的生死、失能或重大疾病給付理賠,主要是長期風險轉嫁工具,常有保證續保或終身保障機制。
常見理賠方式
- 實支實付:依實際醫療支出報銷,有額度上限,如病房費、雜費、手術費。
- 定額給付:特定條件下給付固定金額,常用於癌症、重大疾病、意外骨折、燒燙傷等,確診後給付一筆金額。
- 住院日額:住院每一天給付固定金額。
4個我買保險的實際思考步驟
- 盤點責任義務,規劃壽險保障額度
- 是否有貸款、家庭扶養責任?根據負擔設計壽險保額。
- 配置重大疾病/重大傷病/癌症險
- 建議一次性給付保額至少200萬元以上。
- 根據工作性質、家族病史調整投保範圍。
- 醫療險:實支實付為主
- 材料雜費才是佔治療費用最大比例,建議設定20萬以上。
- 住院日額、手術費用次要
- ps. 一般來說,病房費用不會是一筆拿不出的錢,但材料雜費可能會是好幾十萬,甚至破百!所以要保大不保小!
- 意外險:產險+壽險搭配,提高保障!
- 產險保費低,但不保證續保
- 壽險保費高,但保證續保
買保險注意事項
- 選對保險顧問很重要:好的保險員能協助理賠、調整保單,壞的可能讓理賠變困難。
- 確認理賠條件:例如保單是否排除原位癌、是否只理賠第二期以上。
- 留意等待期:一般為90~180天內發病不賠。
買保險的常見問題
Q1:保費每月多少合理?
建議保費控制在年收入的5%~10%,視個人風險容忍度與收入狀況調整。
Q2:年輕人需要買保險嗎?
可以問問自己「如果自己在未來五年內,有天不能工作,會需要經濟的保障嗎?」,若需要,就可以考慮規劃。
Q3:保險怎麼買最划算?
以定期險+保大不保小,避免終身型、儲蓄型拖累現金流。
Q4:什麼保險必買?
重大疾病險、醫療險(實支實付)、意外險、基本壽險。
Q5:儲蓄險值得買嗎?
若目的是保障風險,不推薦。
若追求資產成長,建議選擇報酬與風險透明的投資工具,例如ETF或指數基金。
買對保險,是給未來的自己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