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不是起點 整理和運用才是
▋ 還有誰是《知識倉鼠》 ?
我一直都很擅長「蒐集」,線上課程、文章、書籍還有電子報 🤣。
打開我的瀏覽器,永遠都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分頁。
每一個都在心裡想著「晚點再讀 晚點再讀」,每一個我都覺得「一定會看」。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這還沒算上我還有:
- 寫文章
- 維持運動
- 陪伴家人
- 學網頁設計
- 研究 AI 自動化 ...等等
我的待辦清單比購物車還滿…。
很多時候就是不小心陷入,把收藏當學會的錯覺。
▋ 開啟第二大腦 ?
什麼是第二大腦,就是把需要的資訊另外存下來,然後拿出來使用的概念。
這就是我想接觸 Tiago Forte「第二大腦」課程的起心動念。
因為我發現:
- 我收藏太多,卻從沒好好整理
- 我需要的不只是蒐集,更是「整理-篩選-行動」
- 開啟分頁沒做筆記或是其他紀錄,往往只是讓重點在瀏覽器裡沉睡。
P.S. : 心理學研究指出:若在學習後 24 小時內,不進行至少一次回顧或應用,記憶會流失超過 50%(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實驗)。
而 Tiago Forte 是生產力這方面的專家,我想跟他的思考方式,應該可以幫我解決一下我的幾個痛點 ?
所以看到 PressPlay Academy 有開課我就有買,一直到今天才把課程都看過一輪。
一句話總結這堂課就是 :
透過 PARA + CODE 方法達成知識的整合與應用,有效應對資訊超載
( 詳細內容過幾天我再分享~,因為我還沒用 Notion 搭建好我的這個系統 )
▋四個關鍵問題
Tiago 提供了四個很實際的篩選問題:
1. 它能啟發我嗎?
- 引人深思的引言
- 具有啟發性的照片
- 創新的想法
- 感人的故事
2. 它有用嗎?
- 專業統計數據
- 重要參考資料
- 研究報告內容
- 資訊圖表整理
3. 它跟我有關嗎?
- 個人的想法感受
- 深刻的自我反思
- 珍貴的回憶片段
- 來自前輩的指導
4. 它讓我感到驚訝嗎?
- 顛覆既有認知的觀點
- 出乎意料的發現
- 打破慣性思維的內容
▋加上我的處理流程
1. 像拼圖一樣拆解資訊
- 每次只挑一片「拼圖」
( 就是一個文章的一個段落,或是任何在五分鐘內可以可以完成的事 ) - 拆解出三個重點
- 讀完一篇文章,就在 Notion 筆記裡寫下最核心的三句話
(不想再回到以前動不動就開十幾個分頁,根本找不到頭緒的日子...)
2. 用 15 分鐘小步快跑:
- 給自己 15 分鐘期限
- 讀完一篇文章
- 寫下一句關鍵心得,然後記錄下來
3. 分享即落地:
- 把摘錄和心得,放進私人筆記
- 有深刻共鳴的內容,轉化成部落格文章
- 讓資訊從「資料」真正變成「行動」
▋從收藏到行動的蛻變
還是覺得,學習,在於立刻行動。
當我開始實踐這些方法,發現:
- 資訊不再只是堆積如山的待辦
- 課程還有文章開始有慢慢被消化 XD
每一次的整理和分享,都是讓我再次的複習
三小問題回顧 :
- 你的瀏覽器現在開了幾個分頁?它們都還值得留嗎?
- 你能不能在 15 分鐘內,從「待讀」變成「已用」?
- 下一個你想分享的,會不會跟你開啟的分頁有關?
如果有人想要分享什麼儲存頁或畫面~歡迎底下留言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