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一看發現可以合在一起,所以就合在一起了?
《專業作家.編劇都在使用的「劇本中心式」故事創作法》,其實一開始看這個書名,還以為是指「以劇本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創作法,結果劇本中心只是一個機構的名字XD
本書算是很詳盡的創作書,真的就是手把手一步一步教你怎麼創作作品,甚至可以從第一頁開始,照著書裡的步驟思考構想小說或劇本後,真的寫出來。
本書主要有兩個核心,一個是角色,一個是創作地圖。
首先是角色,本書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就是「角色特點X行動與反應=有趣的場景」(P43),也就是一個場景究竟有沒有趣,賴於角色是否能藉由其特色做出獨特的反應,然後有趣的場景堆疊起來,就會是有趣的小說。
畢竟作品就看角色的反應來推進,一如所謂的三幕劇,幕的英文是act,也就是動作、行動。三幕便是1.角色的日常行動受到阻礙>2.選擇改變,改變失敗,尋求成功的契機>3.找到成功的行動,最後成功。
而這裡還可以延伸出來一個點是,角色是否行動一致。有些作品的角色在某些時刻的行動會不像該角色會做出來的一樣,這會讓人感到怪怪的,所以如何讓角色做出一致反應,就是角色設計很重要的一個點。只是,坊間看到的西方或者說好萊塢的編劇書通常會要你寫的是超詳盡的角色設計,感覺似乎是從編劇的藝術開始,但太過詳盡的角色設計可能從一開始就讓人卻步,甚至將所有的精力都磨耗在上面。
本書則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從一些關鍵字出發,建構角色。
首先從性格共通點特令人嚮往的特質三個點,創造一個會讓人「同情」的角色,再由這些特點延伸出內在特質愛好生活習慣等,簡單來說,就是建構出一套角色的反應集,因為這些反應是由角的特質,相對而言比較能維持著角色的一致性。
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創作地圖。
將故事分割成小塊雖然不是很新穎的做法,說穿了所謂「起承轉合」其實也是分割故事方便處理的方法,但本書關於故事分割的重點就在於一五三頁最後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故事線發展的比例:起一承五轉一合一。
雖然看起來似乎沒有像是「起承轉合」四個字所昭示的平均四等份,但實際上,即使放在電影編劇裡面,承,或者說第二幕也是佔了一半的篇幅,也就是三幕的比例為一比二比一,以一百二十分鐘的作品來說,就是第一幕三十分鐘,第二幕六十分鐘,第三幕三十分鐘。因此,其實承或第二幕都是發展故事或角色的重中之重。
確立了起一承五轉一合一的比例後,就是設計「箱」。書中以桃太郎為例,將桃太郎以此比例分成八個大箱,以及將大箱的內容分割出來的中箱,中箱會有哪些場景出現的小箱。由此,將故事分割為數十個小塊,並作為創作的指引。
只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創作從來不是從頭開始的,也有可能最早想到的劇情是結局,更可能是故事中一個片段,在這個狀況下,《劇本中心式故事創作法》可能就比較弱一點。而這個小缺點剛好可以由《第1次寫劇本就上手》補足。
《第一次寫劇本就上手》其實剛開始有個小測驗,讓你決定自己是要從頭開始的新手還是可以從一半開始看的中老手,但我是覺得沒差,從頭開始看看別人的思考方式也可以促進自己的成長。
《第一次寫劇本就上手》是用《羅馬假期》做為例子開展結構。他的建構方式很特別,是先從「開頭>結尾」也就是主角變化前跟變化完成的狀態開始思考,然後在中間插入一個中點,將故事分成兩個「變化前變化後」,接著又各插入一個中點,以此類推,最後分出八大部份,而這個八大部份其實就可以對應回《劇本中心式故事創作法》的「箱」的做法,並以此填充故事細節。take31
此外,這個「開頭>結尾」的做法,其實也昭示著故事創作的過程不一定是要從頭開始,也可以從結局逆推開頭,這也是Take7這節的重點︰如果故事是關乎主角的變化,那麼,比起「主角會變成怎麼樣」思考「為什麼主角會變成這樣」或許更簡單些。例如,如果故事最後主角身邊有著外星人未來人超能力者,那麼開場主角的身邊應該只有普通人。
而面對只有一些中間場景的做法,本書也提供了一些思考法,像是心智圖,或者塔羅牌,這不禁讓人想起卡爾維諾用塔羅牌寫成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
另外,《第1次寫劇本就上手》裡面對於故事結構的設計,主要是來自於《先讓英雄救貓咪》,所以看過救貓咪的也可以無縫接軌這本,並且看一下作者如何詮釋救貓咪裡面的劇情結構。
要說起來,我覺得這本的最大特色是有一堆表格跟執行方法。像是take32的起承轉合表格,就是把故事分成起承轉合,而每個部份又有起承轉合,就像是西尾維新曾說過的(印象是在《浮文誌》裡面的訪談提到)他寫故事就是分成起承轉合,起承轉合的各階段裡面,又有起承轉合。雖然看起來瑣碎,但也能確保故事的各個段落都能有一定情節起伏。
整體而言,如果看過《劇本中心式故事創作法》應該要再找《第1次寫劇本就上手》來看,反之亦然,兩本書有滿多地方可以互補互通,畢竟是工具書,一如工具不是一個就夠用,多準備一些可使用的備用工具,更能適應會面對到的眾多狀況。
另外,有一個滿有趣的地方是,看過幾本日本的寫作書,發現跟歐美的寫作書比起來,日本寫作書用的例子很少,幾乎是一個用到底,不知道是出自於什麼樣的考量才這樣做?
新井一樹著,張捷譯《專業作家.編劇都在使用的「劇本中心式」故事創作法》(臺北︰千魚娛樂,2024)
衣笠龍屯著,陳幼雯譯《第一次寫劇本就上手》(新北︰原點,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