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著民主國家的旗號,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國家。在高度資訊化的時代裡,宣傳與廣告無所不在,爭奪的是對基本人權的全面否定。」
一、台灣、日本該怎麼做?
台灣:小國中的生存與覺醒
挑戰:
軍事上依賴美國,戰略自主空間小。
資訊戰與假訊息密度全球最高之一(中、美、內部勢力混戰)。
政府透明度與法治發展仍不足,人民信任感低落。
對策建議:
外交獨立多元化:加強與東南亞、歐洲等非美國主導體系的實質連結,降低戰略單邊依賴。
資訊透明制度化:推行公部門資料開放、政策過程可追溯,才能抵擋操弄與陰謀論蔓延。
國防思維全民化:安全不是「靠軍購」,而是全民理解威脅與參與應對(民防、數位識讀、備戰意識)。
日本:技術強權的民主焦慮
挑戰:
雖經濟強大,但政治仍深受美日安保條約限制(駐日美軍、對外軍事無自主權)。
正面臨右翼化與民主衰退風險(如歷代政府限縮新聞自由、秘密保護法等)。
國民教育強,但對軍事與歷史反思分歧巨大。
對策建議:
重啟主體外交論述:日本需逐步邁向不完全依賴美軍的戰略自主,但非對抗式,而是「協調式分權」。
強化民主制衡機制:保障新聞自由、學術獨立與政府問責,防止右翼思想侵蝕法治基礎。
深化亞太民主同盟:日本可成為台灣、韓國等國的民主與文化整合推動者,而非僅僅的美國附庸。
二、其他中小型國家應如何生存?
像 芬蘭、愛沙尼亞、瑞士、烏拉圭 等中小國,提供了寶貴的方向:
借鏡做法:
資訊識讀教育從小扎根(愛沙尼亞國民數位素養世界第一)
全民皆兵、非依賴式安全防禦機制(芬蘭不靠北約也建立極高戰備意識)
中立但積極的國際參與外交(瑞士不選邊站,但主導全球調解與人道工作)
政府極高透明度與參與平台(烏拉圭讓公民能線上審法案、參與預算)
三、總結:未來的國家競爭是「制度力」與「公民力」的競爭
軍事與宣傳霸權仍會主導世界(如你對美國的批判),但真正的「韌性國家」不靠武器,而靠:
制度的合理設計
人民的法治素養與資訊免疫力
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與參與機制
台灣與日本都還沒做到最好,但只要敢自省、有公民願意推動,就還有希望「不成為被玩弄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