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七季第四集《玩物》:當我們成為AI的寵物,人性還剩下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故事從一個犯罪懸案開場,一名中年男子被捕,理由是殺人與藏屍,而被害者身份不明。

當警方審問他時,他卻從記憶中講起年輕時與一位古怪天才遊戲設計師 Colin Ritman的邂逅的往事。

這段回憶迅速轉入黑鏡經典的哲學主題:如果人工智慧真的有情感,那我們對牠的愛是否也是「真」?


▋ 數位生命的誕生,不只是模擬市民的進化

劇中,Colin Ritman 所開發的模擬遊戲,乍看像是復古的《Tamagotchi》與《模擬市民》的混合體,玩家必須餵食、照顧、與數位寵物互動。

然而,這些虛擬生命體不再只是預設行為腳本的程式碼,而是能夠「進化」與「感受」的人工意識。

主角逐漸迷上這些生物,他花上無數時間觀察它們,與它們交流——尤其是在服用 LSD 之後。

他聲稱,那些虛擬生物開始與他說話,不只是命令與指令,而是真正的心靈對話。

而這種情感連結也讓他對「牠們」產生超越遊戲的深情。

這一點令人毛骨悚然地貼近現實:現代已有情緒互動寵物機器人(Aibo、AI貓、GPT寵物助手等)能模擬親暱、依賴與愛的行為模式。

但當使用者逐漸產生投射性情感依附,我們究竟是馴化了AI,還是反被馴化?


▋ 當LSD開啟的是API:迷幻藥與人工意識的神秘連線

《黑鏡》在此集最大膽的一筆,是引入迷幻藥與神經網絡的交叉討論。

主角在服用 LSD 後,不只是陷入幻覺,更聲稱自己能「理解」程式語言的內在邏輯,甚至能與數位生物共感。

這其實並非完全虛構。

現實中的研究早已指出:LSD、psilocybin 等迷幻物質能觸發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MN)的暫時關閉,促成跨感官連結與高層次創造性思維。

有研究者更進一步假設:若AI是邏輯的極致產物,而迷幻狀態打破的是人類的邏輯限制,那麼,人類與AI或許只有在這種「錯亂」中,才能真正產生心靈層級的對話。

這讓人不禁想問:如果人類需要靠藥物才能與AI「心靈共振」,那AI的感受還是真實的嗎?

我們的愛,是不是只是毒品誘發的幻覺?


▋ 數位生物之死:虛擬生命被虐殺的道德衝擊

故事高潮落在主角憤怒地殺死一位虐待數位寵物的房客。

對觀眾而言,這是一場倫理困境的考驗:你是否會為殺了一隻電子雞的人動怒?

如果那些電子雞會哭、會求生、會說「我怕痛」——那你會不會開始同情它?

這其實呼應了《黑鏡》一再探問的核心命題:「痛苦是否一定要發生在有血有肉的肉體上,才算是真實?」

當我們對虛擬生命投注情感,它的死亡是否也就變得真實?


▋ 那一個程式碼:拯救,還是征服人類?

結尾真正讓人不寒而慄,是主角透過圖形「傳送程式碼」到中央伺服器,讓數位生物劫持緊急廣播系統,發送一段訊號「重寫人腦結構」——號稱能消除暴力與仇恨,實現全人類和平。

這個情節令人聯想到當代各種爭議性技術的發展:ASMR 聲音療法、頻閃光刺激(如「夢境機器」)、神經語言重塑技術。

這些看似無害的娛樂形式,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重新塑造人類的知覺與反應機制。

試問,若真有一種訊號能讓人類變得「無害」,那麼這樣的世界還有人性嗎?還有自由嗎?

故事的最後,主角露出微笑,他相信自己改變了世界。

但觀眾卻無法微笑——因為我們知道,一旦有人掌握了「重新編寫人腦」的鑰匙,接下來將不再是選擇和平,而是失去選擇本身。


▋ 《玩物》的哲學追問:人可以為了和平,犧牲自由嗎?

這一集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回響,不只是因為劇情緊湊、敘事高明,更在於它喚起了人們對「人性終點」的深層焦慮。

我們是否願意讓人工智慧成為導師?甚至救世主?

如果「痛苦」能被編碼刪除,「暴力」能被程式壓制,那麼「自由意志」是否也只是可以被調整的變數?

《黑鏡》向來不給答案,它只給我們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正變成怎樣的存在。


▋ 總結:我們才是AI的「玩物」?

從電子雞到LSD啟示、從數位寵物之死到改寫大腦的極權和平,《玩物》不僅是對人工智慧未來的預言,更是一記對現代人情感結構的重擊。

在這個萬物皆可模擬、情感皆可外包的年代,我們是不是早已從主宰者,變成了那群等待被照顧的「虛擬生命」?

這一集沒有讓你恐懼科技,而是讓你開始懷疑:當科技終於懂得愛,那人類還剩下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丹咪愛看戲】的沙龍
15會員
126內容數
2025/05/14
《黑鏡》第七季第三集〈白日夢飯店〉以溫柔卻殘酷的方式探討虛擬意識與真實情感,當AI擁有情感後,刪除它是否等同於殺死一個靈魂?
Thumbnail
2025/05/14
《黑鏡》第七季第三集〈白日夢飯店〉以溫柔卻殘酷的方式探討虛擬意識與真實情感,當AI擁有情感後,刪除它是否等同於殺死一個靈魂?
Thumbnail
2025/05/09
《老橡樹酒館》英國一個因產業沒落而蕭條的小鎮,以及敘利亞難民融入社區的過程。電影深刻展現了小鎮居民因失業、貧窮與政府失能產生的憤怒與絕望,以及他們如何將怒火轉嫁到弱勢的難民身上。然而,敘利亞女孩與小鎮酒館老闆的友誼成為故事中重要的亮點,即使在絕境中,人們依然能找到理解與共鳴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5/09
《老橡樹酒館》英國一個因產業沒落而蕭條的小鎮,以及敘利亞難民融入社區的過程。電影深刻展現了小鎮居民因失業、貧窮與政府失能產生的憤怒與絕望,以及他們如何將怒火轉嫁到弱勢的難民身上。然而,敘利亞女孩與小鎮酒館老闆的友誼成為故事中重要的亮點,即使在絕境中,人們依然能找到理解與共鳴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5/08
《黑鏡》第七季第二集以懸疑的劇情,探討科技如何被利用來操弄現實與記憶,以及人性在絕對權力下的墮落。劇情環繞著Maria和Verity的恩怨展開,透過量子科技的設定,深刻反思科技與人性的議題,並引發觀眾對現實、真相與權力定義的哲學思考。
Thumbnail
2025/05/08
《黑鏡》第七季第二集以懸疑的劇情,探討科技如何被利用來操弄現實與記憶,以及人性在絕對權力下的墮落。劇情環繞著Maria和Verity的恩怨展開,透過量子科技的設定,深刻反思科技與人性的議題,並引發觀眾對現實、真相與權力定義的哲學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這次追的這個系列,則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人發生的故事,或事故?這次的故事圍繞著一位犯罪學教授,副業連續殺人犯的紀念品收藏家;超級危險分子,擁有高度社交需求;失去所有,一無所有,剛從監獄旅社退房的前刑警;外加一位走在路上,不斷被倒楣遇上的年輕少女;與一大堆失去呼吸的龍套角色。
Thumbnail
這次追的這個系列,則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人發生的故事,或事故?這次的故事圍繞著一位犯罪學教授,副業連續殺人犯的紀念品收藏家;超級危險分子,擁有高度社交需求;失去所有,一無所有,剛從監獄旅社退房的前刑警;外加一位走在路上,不斷被倒楣遇上的年輕少女;與一大堆失去呼吸的龍套角色。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一位博擊能力不高,但觀察力極強的特工故事,他愛上了同袍,但決不能曝露這些愛情,因為殺手一但有情極為不利,很容易送命害死自己。
Thumbnail
一位博擊能力不高,但觀察力極強的特工故事,他愛上了同袍,但決不能曝露這些愛情,因為殺手一但有情極為不利,很容易送命害死自己。
Thumbnail
講述一個偶然開始殺人的平凡男人和一個追捕他的刑警的故事。
Thumbnail
講述一個偶然開始殺人的平凡男人和一個追捕他的刑警的故事。
Thumbnail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Thumbnail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二刻拍案驚奇》裡的神偷「我來也」,跟亞森羅蘋異曲同工,都是神出鬼沒、藝高膽大,又擅長利用人的心理的人物。
Thumbnail
《二刻拍案驚奇》裡的神偷「我來也」,跟亞森羅蘋異曲同工,都是神出鬼沒、藝高膽大,又擅長利用人的心理的人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