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聯合文學二月號(484期)會使看著阿東所寫的文章!
★日花仔ji̍t-hue-á
陰雨綿綿,連續好幾天下雨,衣服怎麼晾都乾不了,空氣中瀰漫著潮濕又憂鬱的氛圍,整個人都快要「生菇」(senn-koo)了,不禁望著窗外,渴望著陽光,就算是「日花仔」(ji̍t-hue-á)也很好!「日花仔」這個詞於我而言並不陌生,從小生活在台語家庭中,經常聽大人說起這個詞。長大之後,從台語辭典再次學習到這個詞,反而更能感受到這詞的美。根據《臺日大辭典》記錄,「日花仔」是從雲間或樹縫中穿透下來的陽光。而在我們家,也用來形容溫煦不刺眼的陽光,在冷颼颼的冬天,若有一絲「日花仔」,不僅能讓身體溫暖起來,心情會舒爽許多!
「~花仔」是用來形容一點點、一些些,除了「日花仔」,我還聯想到「鹽花仔」(iâm-hue-á)——這大概是烹飪新手在食譜上最怕遇到的詞彙之一——少許鹽巴,不用幾湯匙那麼多,只需隨意撒上一點,提點味道。在記憶裡,總有大人的聲音:「這你就煠煠咧,起來,糝寡鹽花仔就真好食矣。」其實很多天然的食材,經簡單烹調後加點「鹽花仔」提味,就能品嘗到食物本身的自然鮮甜。
用「日花仔」形容從雲縫透出的陽光,或和煦而不強烈的日光;用「鹽花仔」指少許的鹽巴。可以體會到台語用「~花仔」來比喻形容事物的程度,這些表達不僅充滿台語的意境之美,也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細膩與溫暖。然而,隨著人們對於台語不熟稔、單一華語對本土語環境的侵蝕,「~花仔」這樣生動的用法也許會慢慢流逝,只剩下「一點點仔日頭」、「一點點仔鹽」。
▎例句:
這幾工攏霎霎仔雨落袂停,今仔日總算出日花仔矣,我欲緊挔衫仔出來晾。(Tsit kuí kang lóng sap-sap-á-hōo lo̍h bē thîng, kin-á-ji̍t tsóng-sǹg tshut ji̍t-hue-á,guá beh kín hiannh sann-á tshut-lâi nê.)
★ 路草 lōo-tsháu
一天,我受朋友邀請,參加了一個聚會,會後我們走出門外,一位新朋友親切地問我如何前來,我這樣回覆:「這箍圍仔路草我無熟,閣暗時,所以我規氣坐計程車來。」
「路草」(lōo-tsháu)意思是路徑或路況,藉路上的一草一木,來借指整個道路的狀況,包括這條路與哪條路相通、是否容易塞車、有沒有圓環等。在台語中,「~草」是相當具有特色的構詞,時常用來形容情況、景況或樣子。
像是「市草」(tshī-tsháu),意思是市場買賣的情況。在人聲鼎沸的菜市場裡,也許會聽見攤商互相寒暄:「明仔,按怎,今仔日市草好無?」,對方回答:「花花仔啦⋯⋯」或商人們互相打聽市場上的狀況,如熱銷商品、熱門產業等,也會用到這個詞。另外,「貨草」(huè-tsháu)則是描述貨品的狀況,包括外觀與品質。
再來,「漢草」(hàn-tsháu)這個詞或許大家更熟悉,是指一個人的體格、身材或體態。人高馬大骨架大,身高超過一八〇的是「高長大漢」(ko-tshiâng tuā-hàn),纖瘦修長的是「瘦抽瘦抽」(sán-thio sán-thio),而固定上健身房,肌肉結實的人,則可以「力草真飽」(la̍t-tsháu tsin pá)。
就像「太陽餅裡沒有太陽」的笑話,雖然前述「~草」的詞彙都帶有「草」字,但多數並非實指植物,而是在描述「狀況、情形、樣子」。在農業時代,花草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許正因如此,這些具象的詞彙被賦予抽象的意涵,成為描述情境的鮮活語言。這樣的延伸,既是語言的魅力所在,也讓人體會到語言乘載著文化,與其中隱含著的不同文化的世界觀。
▎例句:
這箍圍仔路草我無熟,閣暗時,所以我規氣坐計程車來。(Tsit khoo-uî-á lōo-tsháu guá bô si̍k, koh àm-sî, sóo-í guá kui-khì tsē kè-thîng-tshia lâi.)
--收錄於「聯合文學2025二月號(48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