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家人對我而言是多麼重要的存在。那種深層的牽絆,不是平時聯絡的頻率,也不是在飯桌上寒暄幾句能夠形容的,而是一種靜靜存在的依靠,是一想到就忍不住鼻酸的那個名字與臉孔。
過去的我,總是忙於工作。把時間投入在醫院、病房、報告、輪班、加班,把情緒壓進深處,認為努力工作才是對家庭最好的回應。直到身體出狀況,我才驚覺自己錯過了多少與他們相處的時光。
我開始害怕時間。
不再覺得日子還很長,而是開始意識到每一天相處的時光,都可能是「陪一天,就少一天」。我變得更珍惜每一次飯後的聊天、每一通日常的電話、每一次能跟媽媽一起入睡的夜晚。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對現在的我而言,都像是禮物。
我總是怕他們擔心,這是我從小就習慣的保護機制。報喜不報憂,是我對家的溫柔,也是我壓抑自己的方式。生病後的每一次手術、每一次療程,我都選擇一個人默默承擔。
還記得有一次要進手術室的前一天,爸爸打電話問我要不要來醫院陪我,我還故作輕鬆地笑著回說:「手術一下子就好啦,很快。」但當手術門關上的那一刻,我的眼淚立刻潰堤。我強撐著的那份堅強,終於不需要再演了。
我哭得幾乎喘不過氣,但還是悄悄地,把那份脆弱藏在手術燈下。
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擔心,不想看到他們眼裡的不安和心疼。
回診看報告,我也總是一個人。不是因為我不需要陪,而是因為我怕他們陪。我怕他們看見那些醫師凝重的表情,怕他們承受我都快撐不住的壓力。與其讓他們陪著擔心,我寧願一個人承受,哪怕走出診間的我雙腿發軟,心裡有萬千不安,也只能裝作若無其事地撥個電話:「今天還好,醫師說狀況穩定。」
其實,很多次,我真的很想說:「我好怕。」
但話到嘴邊,又吞回去,換成了那句熟悉的:「我很好啦,別擔心。」
直到某天,我看著爸媽坐在客廳裡,爸爸沉默地滑著手機,媽媽默默看著電視,我忽然覺得很想抱抱他們。想對他們說:「我不是不需要你們,只是我太怕你們為我心疼。」
他們是我這一生最堅實的靠山。而我也終於明白,有些愛,不是靠堅強表現出來的,而是靠誠實流動起來的。
現在的我,還在學著讓自己柔軟下來。學著讓家人靠近,不再總是用「我自己來就好」把愛擋在門外。
因為我知道,能被擔心、能被愛著,是一種福氣。
我想學著不再逞強,學著在想哭的時候,讓他們知道。
也許我不是那麼堅強的女兒,但我一定是那個,最想守護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