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雪瑩以《看我今天怎麼說》榮膺金馬影后。
有的演員很會哭。有時,觀眾跟著哭,有時不跟著哭。不跟著哭,不見得是演得不好,而可能是觀眾囿於生活經驗,無法完全代入戲中人的處境,於是能保持旁觀的超然,審美的安全距離。
但有另一種演員,他還沒哭,觀眾倒先給逼哭了。港片《看我今天怎麼說》(2024)裡頭鍾雪瑩的演出提醒我們,是有這麼一種境界的。
讓我們回到去(2024)年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女主角獎的前一屆影帝吳慷仁拆開信封,念出鍾雪瑩的名字的那一刻,大概是當晚最大的冷門吧。典禮前,媒體邀集12位影評人投票預測,張艾嘉獲得6票,鍾雪瑩與吳君如各得2票[1]。張艾嘉甫憑《女兒的女兒》(2024)獲多倫多影展「特別提及」獎,更被譽為近年來最佳演出,大有四度封后,挑戰「張曼玉障礙」的氣勢。反觀《看》當時尚未上映,較無口碑可恃,況且鍾在5位入圍者之中最年輕,戲齡較短,亦無大公司為之宣傳造勢,她能在競爭激烈的一屆脫穎而出,足見評審團的勇氣。今年,《看》已於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在港上映,四月底於臺灣上映,影展以外的觀眾終於有機會一睹這位低調影后的銀幕丰采。《看我今天怎麼說》是香港黃修平導演的第六部長片。二十年來,黃的作品關注香港年輕世代的想望,近年尤其聚焦於特定青年族群與主流價值的協商,《看》亦不例外,圍繞著三位聾人(或稱「聽障人士」、「聽障者」)青年的友誼,以及在手語與人工耳蝸之間的選擇。人工耳蝸大使Alan(吳祉昊飾)曾留學英國,說得一口堪稱標準的廣東話及英語,在攝影工作室和聽力健全的同事打成一片,儼然是聾人受惠於現代科技而融入主流社會的典範。他的多年好友子信(游學修飾)目前以洗車為業,從小喜愛大海的他,在潛水和耳蝸之間選擇了前者,立志成為潛水教練。夾在兩位男主角之間的是女主角素恩(Sophie,鍾雪瑩飾),小時候因為一場大病而失聰。母親堅持把女兒培育成「正常人」,不准女兒學習手語。在母親的打罵下,素恩苦學讀唇與說話,並在耳蝸廠商的贊助下接受手術,裝上耳蝸,就讀一般學校,完成大學學業,目標是考上美國精算師[2]。就在謀得第一份工作,進入大型保險公司之際,素恩的人生規畫卻因為認識子信而動搖。
兩男一女的人物幾何學,教人想起黃修平導演過去的作品《當碧咸遇上奧雲》(2004)及《哪一天我們會飛》(2015)[3],尤其後者的主題正是女主角在兩位男主角之間的選擇,如何無可挽回地左右了女主角的一生。兩位男同學,一位追求開飛機的夢想而出國求學,最終遭逢變故,另一位則留在香港,成為室內設計師,象徵兩種生命選擇。對照香港獨特的歷史身世,其間的寓意,在若有似無之間。
相較於《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失落、追憶與蒼涼,《看我今天怎麼說》顯得溫暖得多,但其核心仍是女性角色的選擇,自決的可能與不可能,以及由此而來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Alan與子信體現了聾人的兩種人生選項(耳蝸與手語),但兩種選項並不平等,耳蝸被奉為救星,手語則長期以來背負著妨礙聾人融入社會的罵名。2010年代以前,香港的聾人學校強制聾人學生學習口語,禁止學生使用手語,《看》就從小學時的Alan與子信挑戰學校禁令的趣事演起,對權威極盡挖苦之能事,在幽默之餘,竟喚起臺灣觀眾戒嚴時期學校禁說方言的歷史記憶,也透露香港面對強勢話語,失語乃至喪失身分尊嚴的惘惘焦慮。
手語乃至一切溝通方法的尊嚴,是《看我今天怎麼說》念茲在茲的主題。片名本身就強調了手語的視覺性,藉由恢復「看」的字面義,重新定義「說」的邊界,從主流社會規定的「怎麼說」解放出來,贖回「今天」的「我」,進而通向「我」主體/主語尊嚴的重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嘗論西方文化尊口語、輕文字的語音中心主義。在「看」與「說」之間,《看我今天怎麼說》竟有了與之對話的可能,只是此處的尊卑階序不是發生在「口語」與「文字」之間,而是「聽覺/口語」對「視覺/肢體語言」的貶抑。電影中,素恩向子信學習手語的過程,展示了手語詞彙之豐富,足以表現從日常生活到專業術語,從大排檔到通貨膨脹的大千世界。手語也可以玩接龍,甚至我們可以像取英文名字、德文名字那樣,擁有「手語名字」,顛覆主流社會對「『叫』什麼名字」的想像。手語就像所有語言,不該被視為殘缺。鍾雪瑩、游學修、吳祉昊及眾多大小素人演員充滿生命力的手語演出,為這部手語圖鑑增色不少。
更重要的是,藉由手語,素恩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說話」。在此,「說」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溝通。我們看到素恩獨自搭上公司大樓的手扶梯,來到陽臺欄杆,遠離人群,迎著晚風,在漸濃的暮色中用舞蹈一般的手語,對自己宣告:「我選擇……寧靜。」這是素恩的存有論時刻,是她的選擇,她的自決,不再由母親決定,不再由社會教她怎麼決定。像子信,她選擇潛水,選擇自由、無所不包容的大海,在水面下,一切口沫皆付諸來去的海潮,唯有手語才是官方語言。
堅強的素恩不以脆弱的一面示人,躲進公司廁所的那一段也略去不表。鍾雪瑩的詮釋低調並以氣韻取勝,天衣無縫,人戲合一。不浮誇,不賣慘,讓角色自己「說」,又超越語言,直接打動觀眾的心。與吳祉昊在天橋上爭吵的戲有足夠的爆發力,至於在大樓陽臺上「自言自語」,無聲勝有聲,已臻於空靈的詩意,是近年來影壇難得一見的演出。
[1] 奇摩電影戲劇編輯部:〈金馬獎2024/12位影評人預測金馬影后得獎者:張艾嘉有望打平張曼玉紀錄!〉,2024年11月23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7%91%E9%A6%AC%E7%8D%8E2024-12%E4%BD%8D%E5%BD%B1%E8%A9%95%E4%BA%BA-%E9%A0%90%E6%B8%AC%E9%87%91%E9%A6%AC%E5%BD%B1%E5%90%8E-%E5%BC%B5%E8%89%BE%E5%98%89-053437809.html。
[2] 美國精算師是出了名的難考,許多人直到四十幾歲才考取正精算師。據勞動部最近一次(112年7月)職類別薪資調查統計資料,全國全時受僱精算師僅有42人。2013年,筆者聽陳明賢教授說,臺灣僅有一百多名精算師。而中華民國精算學會的正會員目前有六百多人。
[3] 其中一位男主角也是游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