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寫手、編輯」這些名詞到底差在哪?
「寫手是種「空」的存在。」
——《取材.執筆.推敲》
這是我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也可以說是道出了作者與寫手差異的核心精髓。
在開始之前:釐清是寫自己V.S.寫他人(或品牌)的訴求
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為自己而寫」,從寫社群文章、寫部落格、寫雜誌專欄、寫書。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因為自己想推出內容,但缺乏文字工作的經驗、或時間不夠,而尋找協助撰寫的人,暫且統稱為「寫手」。
J編在開啟個人品牌《J編聊自媒體》之前,接過許多文字工作的專案,也在共同創辦並擔任總編輯的《雞湯來了》中統籌帶領作者們完成許多文章。在接文字工作專案或撰寫品牌文章時,必須從品牌視角、委託人的角度出發,調整撰寫調性風格與訴求。這是和純然的「為自己而寫」,可以主觀、強調我想宣揚的觀念、塞入自己私心的元素,是不同的邏輯。
又,單純寫一篇篇的文章,和寫一整本書,也是不一樣的規模與功伕。在我第一次接到大型寫手的專案時,我隱隱約約覺得一定有什麼角色和過去純粹當個記者、會寫篇報導文章是不一樣的,但大多的寫作書都是從文章結構、寫作選題、流量密碼、訪談技巧、故事行銷......等特定角度切入。幾經尋找,我找到《取材.執筆.推敲》時,根本是挖到寶的心情!堪稱寶藏之書!
「如果我要創立寫手學校,我希望有一本這樣的教科書。」——《取材.執筆.推敲》
深深推薦給所有想要長期在文字工作領域耕耘的人,無論你是長期擔任寫手,或有做專訪的機會,都能在這本書中讀到許多既務實又浪漫的技巧,並找到那些幽微邊界的解答。《取材.執筆.推敲》作者和譯者,都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模一樣,能寫出暢銷霸榜多年的書,不僅作者要寫得好讀,翻譯更要能翻得通順又落地。
《取材.執筆.推敲》書籍結構如同書名,從寫手教科書的概念,周全又多面向地剖析,凡是為他人或品牌而寫時,行前的取材、寫作執筆的當下、寫完初稿自己推敲潤飾修改的力成,分別有哪些心法與技巧。
「在身為寫作者(寫手)之前,我們其實是一名創作(創造者)。」——《取材.執筆.推敲》

Part 1「空」之始:海綿般不預設立場地取材
「我真的沒什麼想說的。透過取材,獲得一些無論如何都想傳達出去的事。」——《取材.執筆.推敲》
寫手的視角,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想表達的訴求,但在海量的取材過程中,因為資料搜集、因為訪談前的閒聊、因為訪談當下的提問與傾聽、因為過程中對這個人的深刻觀察,而有了滿滿想讓更多人看見的渴望。

書中特別提到訪談過程「被動的聽到」和「主動的傾聽」有很大的差異,多數人和朋友閒聊時都是處於「被動的聽到」狀態,可能很多情人、家人吵架也是源於「只是聽見」而非真正的「傾聽」。
「主動的傾聽」包含:
。帶著滿滿好奇心、真心請教受訪者的問題。經常眼神接觸、留意受訪者的非語言訊息。聽見言外之意、讀潛台詞,適時延伸追問
在取材階段,如海綿般大量吸收,不帶成見;而在海量取材之後,設定撰寫主軸時,則要成為定錨的寫手,懂得自己讓文稿走向何方、軸線為何。

Part 2 開始「定錨」:為「我們」發聲而執筆
「對寫手的期許是,成為話語的錄音機、言論的擴音器、思想的翻譯機。不以『我』,而是『我們』為主語。」——《取材.執筆.推敲》
取材完成後,身為寫手在下筆時,已經自己與受訪者合為「共同體」,執筆寫作時是為「我們」而發聲的意念,進而將這樣的訴求連結到讀者共有的課題,衍生寫手、受訪者與讀者「站在一起」的感受,創造課題鏡射、容易有共鳴的內容。
訪談時,由於是聊天的狀態,講話有時是思想跳躍、語意交錯的,身為寫手在書寫時要把那些沒說出來的補足,把「言下之意」寫出來讓人好懂。
但,你是否也會疑惑:會不會超譯,變成寫手自己的創作?
此書作者強調,肯定是不會的,但要怎麼確定不會呢?關鍵在於,寫手在有足夠自信斷定自己沒有誤譯、超譯之前,必須不斷調查與思考到極致。深入「編寫」,進而創作,包含邏輯的建構、未明說的言下之意填補。寫出讓受訪者驚呼「啊!這就是我想表達的」的內容。

寫書的寫手,尤其困難,此書作者提到,很多寫手寫雜誌文、網路專欄文評價滿好,但一但換成書籍就不知如何開展,關鍵在於結構變大時能否不鬆垮。在篇幅越長、人們不一定會看完的情況下,需從過往「起承轉合」的作文式結構,轉為「起轉承合」!
從起承轉合,到起轉承合
起:社會上被認定為常識的事轉:推翻它,提出主張或假說承:主張理由,佐證事實或例子合:總結以上,經論證的結論
「書籍原本就不是『因為平日一天能寫五千字,所以十萬字的書只要二十天就能完成』的東西。如同短跑與長跑的差異、電視廣告和長篇電影的不同、不造房屋與辦公大樓的差距,要運用的肌肉、腦力還有要依循的規則都不一樣。」——《取材.執筆.推敲》
Part 3 最後「編修」:和作品拉開距離,推敲直到不留痕跡
寫完之後,怎樣才叫真正完成呢?
我們需要等一下,讓自己與作品拉開距離,建議至少放一晚(如果時間充裕,放一週、一個月也行),就像飯放隔夜可以變出好吃的炒飯,文章放隔夜,能讓我們從「寫作者」的自己,切換為「讀者」、「編輯」的自己。
此外,「形式」換一下,也有助於我們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文稿:
。用瀏覽的,改為「朗讀」。把整份文稿換個字體、橫式寫作改為直式排版(以此類推)。把電腦裡的檔案印出來,用螢幕看和紙本看又是兩回事

在編修的推敲過程中,自己必須成為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遇到難以取捨之處,通常就是「捨」會比較好。別讓「捨不得」壞了整篇文章的節奏。
此書作者也特別提到,「寫的時候很卡的部分」最容易有生硬雕鑿的痕跡,可以多針對該處進行推敲編修。
目標是推敲直至雕琢痕跡、個人喜好都消失的時候,一切彷彿渾然天成,乍看以為很簡單、一寫出來就長這樣,甚至越看越覺得「這些真的是我寫的嗎?」,那就是真正「寫好了」的時候。
「好文章就是:讓人以為最初便是以這種模樣存在,看不到斧鑿的痕跡。寫手,絕對不是未達作家資格的寫作者統稱。而是一種專業的存在。」——《取材.執筆.推敲》
文、圖/J編 蕭子喬
參考資料
葉小燕譯(2022)。取材・推敲・執筆(原作者:古賀史建)。究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