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說如何建造克服障礙的鷹架,先講幾作者的一個有趣發現。心理學家發現有種特殊鷹架可以阻止痛苦影片的場景在腦中不斷播放 - 俄羅斯方塊。這個效應體現鷹架的關鍵特徵:根據你的障礙量身打造 (俄羅斯方塊可以改變大腦建構圖像的方式,開啟視覺空間迴路,藉以阻止惱人的圖像出現); 出現在關鍵時間點 (要在看過令人不安的場景後才會發會作用); 臨時的 (不需要玩一輩子的俄羅斯方塊)。這就是鷹架的功能,讓我們的找到動力,釋放潛能。
作者提出用來克服障礙的鷹架,就我看來是一種非常鼓勵且容易做到的方式。我特別喜歡他提出的第一種鷹架:刻意玩樂。一項技能不是說埋頭苦練就會精通,相反地,刻意練習的單調反而可能陷入過勞。刻意玩樂是一種有條理的活動,在練習中導入新奇性與多樣性,讓培養技能變成一種樂事。但是,刻意玩樂不是將練習遊戲化。遊戲化是想辦法在乏味的任務/練習中增添花俏的東西,提供多巴胺刺激,但不會讓你喜歡上這個活動; 刻意玩樂則是重新設計活動,使它兼具激勵與發展性。聽說Curry的教練就是設計這種鷹架的高手:為了讓練習變得有趣同時培養球技,他設計一系列投籃遊戲清單 (比如說一分鐘之內要投籃達到21分),同時混和多種挑戰。順帶一提,休息也是刻意玩樂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種鷹架告訴我們停滯不前有時候是很正常的,因為技能不是以穩定的速度成長,有時候後退夠遠,反而可以找到另一條路。一樣研究發現,當NBA明星球員受傷後,球隊成績會有所下滑,但是當球員回歸時,球隊贏得的必賽比他受傷之前多,因為少了明星球員,球隊不得不尋找新的贏球方式,而當明星球員回歸後,他們的得分分佈就變得的更平均了。還有,證據顯示,若你想工作上脫穎而出,人們有認真投入的嗜好,工作上的信心也會提升。上述情況都是在說,繞道而行不會拖累你的進度,反而有助於你找到方向。
最後一種鷹架我想已經慢慢成為學習的主流,也就是相互學習。作者有一年告訴華頓商學院的學生期末考會特別難,但給他們一個特殊紅利:遇到不會的問題時,他們有一次機會寫下能知道答案同學的名字,如果該同學答對,他們也可以拿到分數。結果相較於前一年的考試,平均分數提高了。原因是,為了考好成績,學生仍然需要熟悉所以內容,但如果想要求救,就必須知道誰懂那題,因此學生們決定一起唸書,自己搭建鷹架,聚在一起綜合整理關鍵。藉由教學相長能培養能力,而輔導他人可以培養信心。
對於書中剩下的內容,是關於如何打造一個發揮潛能的環境,書中有從芬蘭的教育系統分析怎樣的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的潛力; 或是在一個團隊裡要怎麼發現那些有潛能的人或是在面試人的過程裡發現璞玉等等,如果你是教育從業人員或是主管級人物,我強烈建議可以好好閱讀參考看看。
這裡有隱性潛能的測驗:www.adamgran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