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等我們長大了,你會希望我們常常回家陪你過節之類的嗎?」正在穿鞋準備去上課的颽颽問起。
我和我的朋友們聊天時偶爾會提及自己的長輩時常提出各種過節、聚餐的邀約,然而正在兼顧家庭與工作的時期,父母的邀約有時多少會造成壓力,談話之間不免吐槽。
「不會,你們把自己日子過好就好。」
「那,如果你老到沒有工作了,我們要養你嗎?」
不用,我會自己想辦法,你們把自己養活就好。
你們有你們的人生,也有自己的生活要經營,如果想念我了,隨時歡迎跟我聯繫;如果遇到困難了,也隨時可以跟我求援、不過我不一定能幫上忙,其他甚麼三節過年的,先別提你們想不想陪我過,我說不定也有自己的安排,大家保持聯繫、各自安好,對我而言就算是孝順了。
「可是你不會想我們嗎?」
可能會吧,如果沒事做的話。
我也會想念你們剛出生的時候、想念你們牙牙學語的時候、想念你們討抱抱的時候啊,但是日子在過,你們會長大,你們有你們需要追逐的事物,我的角色就是一路陪你們走到你們能夠自己獨立往前,然後瀟灑的退居幕後。
「你也不會想要跟我們住在一起嗎?」
完全不會。
光是現在你跟哥哥的生活習慣就開始跟我產生落差了,更不用說以後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工作、戀愛對象或是結婚對象、甚至孩子,大家生活步調不一樣,一起生活會很累,每天產生摩擦,親情只會被各種爭吵消磨,千萬不要有甚麼住在一起感情變好的幻想。
「那我交女朋友需要帶你給看嗎?」
還是得見上一面啦。我也想知道你們對象到底看上你們那一點。
「欸,幹嘛這樣,你是覺得我們不優秀嗎!」
當然不是,你們是全世界最好的孩子,但不等於你們沒有缺點。尤其是你們在家各種最糟的模樣我都看過了,我就想知道那個帶著濾鏡看上你們的孩子,到底看到的是什麼、不論是什麼肯定是我沒看過的。
到學校短短的路程,話題沒有再延伸下去。
在我們這一輩,父母們都希望可以跟子女有非常緊密的連結,然而密集的見面不等於提升關係的親密度。成長的過程並不愉快,如若是個體恤父母的人,不會願意讓父母看見這些疲憊與不堪,我們都希望在父母眼中的自己,使成功、快樂、意氣風發的,然而要成為這樣的人並不容易,於是乎回到家就必須先披戴上成功人士皮囊,其實、很辛苦。
我不想成為這樣的母親。
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獨自面對風雨的勇氣,也擁有在我面前坦然展示脆弱的勇氣。
在他們有力量的時候,奮力地去披荊斬棘,在他們疲倦不堪時候來尋我要碗熱湯。
我不需要過年過節的噓寒問暖,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平安快樂,在真的想念我的時候、甚至是無處可逃的時候,我會點亮玄關的燈,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等著在人生戰場的英雄踏進家門,變回那個撒潑耍賴的孩子跟我討安慰。
我希望,我能夠成為讓孩子安心卸下戰甲休憩後,再重新披上戰甲踏上旅途的中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