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學這些有意義嗎?」放學後,兩個孩子寫作業的時間,遇到瓶頸的颽颽提出了疑惑。
原來,這種提問是會一代代傳承的嗎?我忍不住笑了,畢竟據我所知,多數人都在學生時期都產生過這樣的質疑。有趣的是,雖然看似在詢問學習有用嗎?但實際上這個疑問的本質是:我可以不學習嗎?
學習的重點其實不是意義,而是目的。
過去,我們的家長會這麼告訴我們:等你長大就會後悔沒有好好念書、你現在不珍惜念書的時光,以後就會懷念了、認真學習你以後才會有好的工作。但是,這些都沒有說到核心,真正的核心是,當一個人有足夠的內涵、文化底蘊、知識及技術,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並不是你擁有了博士學位,你的人生就前途似錦,而是你擁有了站在博士的位置做選擇的權力。
國小期間的學習,通常伴隨高重複性的練習,而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容易因為不斷重複而感到焦躁,然而基本能力的訓練無法避開反反覆覆,一如嬰兒學習走路、學習說話,都是江某個技能機械性的重複,達到肌肉記憶、反射條件。
所以,很無聊,很煩,很討厭。
「你覺得哪部分讓你覺得沒意義?」我選擇了用反問代替回答。
「像英文啊,我又用不到。數學也是,我為什麼要學分數跟小數點?」
確實,你現在只有在英文課才會用到英文。但是,那不是因為用不到,是因為你不想使用它。你喜歡看卡通吧?你知道有時候中文字幕的翻譯跟原文是有落差的嗎?如果你看得懂、聽得懂,就知道在劇情裡那句話本來想表達的意思;還有你喜歡看球賽嗎?有些球賽未必有中文轉播;以及你最喜歡的打電動,你知道有多少遊戲沒有出中文版嗎?
「那我就選有中文的卡通看、有中文的球賽看、有中文的電動玩就好了。」
是一個方法。所以你的選擇權被侷限了。因為你不會英文、而且也不想學,所以你不是不喜歡某個卡通、某場比賽、某款遊戲,你是不能喜歡。
颽颽語塞了。
「為什麼不可以把英文廢掉,全世界都用中文?」同樣對英文不擅長的翧提出了相對偏激的提案。
每個在學生時期英文不好的人可能都有過這個想法,你猜為什麼到現在英文依然是國際語言呢?
「為什麼?」
第一,沒有英文應用能力的人,爬不到擁有這個能力的位置。即便真有辦法爬到那個位置,他還會在乎要不要學英文這種小事嗎?擁有可以把英文廢掉的能力,應該同時擁有更多更有影響力的權力吧?
「可是,你不覺得我們現在在學的東西就很無聊、對人生毫無幫助嗎?」颽颽追問。
我曾經覺得。
學習確實,一點都不快樂,很無聊,很難讓人相信它有用,尤其是你們這個年紀。
但是我必須說,這是一個過渡期,就像是...我每天給你發一些零件、給你一些工具,這些零件跟工具看起來都沒啥用、也沒啥關聯,但是日積月累之後,你會發現利用這些工具跟零件居然可以組裝出一台汽車,而且甚至可以改裝成你最喜歡的外型、搭配出符合你需求的動力。
所以你現在問我,這零件有用嗎?目前沒有。這工具有用嗎?目前沒有。那我可以不拿嗎?當然可以。
但是當其他人開始組裝自己的汽車時,你會突然發現,你甚麼都沒有,當其他人開著車出門時,你只能走路。
你們可能會想問:那我就走路不行嗎?
當然可以,但是有車的人,可以選擇他想開車或走路,沒有車的人,只能走路。
「但是我願意只能走路啊!」個性頑固的翧這麼說。
那很好啊,你可以選擇不拿這些零件與工具。但是你必須要確定,你此刻願意,未來也願意。當你未來發現你不願意時,曾經可以免費拿到的零件與工具可能大漲價了,可能買不到了,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收集,如果你可以肯定你不會後悔、或者你可以承擔後悔的代價,那當然、你可以拒絕接受,或者拋棄這些零件與工具。
兩個孩子面面相覷,臉上還是有著倔強,我相信,他們沒有認同這段說詞,但是暫時沒有能力反駁我的說詞。
「等有一天,我講不過你們了,就代表你們的學習開始發揮作用了。
現在,只好委屈你們,乖乖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