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不停,人生不歇,他們說這就是人生》
第三章:代溝,不是兩代戰爭,只是兩種愛的表達
週四早上,雨水在窗外落下細碎的節奏,台北的天空又是一片濕灰。
吳靜如站在小學辦公室裡,正替校內下週的親職座談會準備資料。她的桌上堆著各班導師的資料統整、家長反映問題彙整表,還有一堆未完成的公文。
「靜如姐,妳這次真的太猛了,連林主任都誇妳統計資料做得又快又準!」年輕的實習老師小邱笑著端來兩杯熱豆漿,一臉崇拜地放在她桌上。
靜如微笑接過豆漿,「哪裡,是你們幫我整理初稿,我才來得及趕出來。」
她眼角微微浮現疲憊,但話語依然溫柔。她總是這樣,溫吞而堅定,在這個以快節奏與家長壓力為主旋律的教育現場,像是一株耐風雨的小草,靜靜撐起行政系統的一角。
此時,校務主任林耀中走了進來,手上拿著一份公文,語氣略急:「靜如,教務處那邊臨時要我們加編家長需求調查,你能不能明天之前幫忙統整一下?」
她心裡一沉,卻還是點頭,「可以,今晚我回家後整理完再回傳給你。」林主任點頭離開,她看著手中咖啡微微冷卻的色澤,嘆了口氣。
這不是第一次臨時加任務,她早已習慣這份工作從來不是朝九晚五,而是一場永無止盡的馬拉松。
傍晚五點多,雨終於停歇。她踩著腳踏車回到中和老家,巷弄裡傳來熟悉的晚餐香氣——滷肉、蒜頭炒菜心、還有不知哪家在煮魚湯的薑味,令人安心。
她的父親吳阿清坐在騎樓下,一邊剝著橘子,一邊盯著老舊電視播出的政論節目,喃喃道:「現在這政府都搞些假議題,不去關心老人照護!」他七十六歲,脾氣倔強、話卻很多,尤其對國家大事總有一套見解。
「爸,我回來了,媽呢?」靜如踏進屋裡,將包包放下。
「你媽去買菜,說今天看到市場雞腿在特價。」父親頭也不抬地說。靜如輕聲笑了笑,走進廚房幫忙收拾。這屋子雖老舊,但是她童年記憶的堡壘。牆角那面掛滿獎狀的牆還在,只是貼紙褪了色。
晚餐時,母親王麗嬌一邊舀湯,一邊說:「靜如啊!你女兒那麼聰明,要不要考慮轉去私立學校?聽說那邊教得比較細,還能學才藝。」
靜如一聽,有些無奈,「媽,小薇在現在的公立學校過得很好,而且我們也不是隨便拿得出一學期十萬的家庭。」她不是沒想過升學規劃,但她知道,真正的陪伴與自信,並不只來自菁英教育。
「我以前也是教小孩教一輩子,現在的父母啊!都太客氣,孩子反而不聽話。」母親一邊搖頭,一邊補充,「以前你只要功課不好,我一根藤條就打醒你。」
靜如苦笑,沒有接話。她知道母親的時代不同,也知道她是出於好意。但有些溝通,就像老舊電視的頻道,怎麼調都不太對頻。
吃完飯後,她照例去隔壁鄰居家拿週末預訂的手工饅頭。那家饅頭店是她高中同學謝玉蓮經營的,算是繼承家業,也是街坊們少不了的備糧店家。
「靜如姐!上次那紅豆饅頭你女兒吃光光喔?我又幫你多做一袋。」玉蓮笑著遞上紙袋,臉上滿是市井間的爽朗與熱情。
「她最愛你做的那款。」靜如接過饅頭,兩人站在騎樓下閒聊,雨後的夜空泛著薄薄濕霧。
鄰居大嫂林美芳從對街走來,也湊過來聊天,「欸,你們知道樓上那個小曾最近離婚了嗎?她老公外派回來兩人就吵翻了。」
「唉,現在夫妻都這樣,工作忙到沒時間講話。」玉蓮搖搖頭,看了靜如一眼,「妳家林強也還是一樣,早出晚歸喔?」
靜如輕輕點頭,「他最近案子大,壓力也很大。」她沒說太多,也沒必要說太多,大家都知道那種默契的婚姻,是一種默默耗損的日常。
夜漸深,社區的燈光逐漸黯淡下來。靜如走回家,看著自家窗口透出橘黃燈光,小薇趴在書桌前畫畫,畫中是一列五顏六色的火車,裡頭畫滿了人。
「媽,這是我們家坐火車去花蓮的畫!」小薇抬起頭,驕傲地說。
她看著那畫,忽然有些鼻酸。是啊!不論生活多麼疲累,火車仍然在軌道上奔馳,有人陪伴、有事可做、有夢可想,已是奢侈的幸福。
她彎下腰,輕聲說:「畫得好漂亮,媽媽也想坐在那列車上,一起出發。」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