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突然感到很累,卻又說不上來累在哪裡。
明明生活節奏和平時差不多,工作、吃飯、睡覺,一切如常,卻還是常常在深夜裡,感到無比窒息。
曾經的我,是那種凡事都想做到最好的人。對自己要求高,工作盡責、生活規律,總是拼盡全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可是後來我慢慢發現,原來這樣用力生活的自己,某一天竟會在悄然無聲中崩潰。
我開始調整步伐,不再強求自己什麼都得做到極致。
但很矛盾的是,放慢步調後,我卻感到不安。好像一鬆懈,就證明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好。我不懂為什麼曾經渴望的慢生活,竟然會讓我這麼焦慮。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下班回到家,我會莫名地流淚。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覺得心很累、身體也很沉。原本喜歡的事物,現在看起來都索然無味。
我不想說話、不想社交,只想躲進被窩裡,睡到什麼都感覺不到。
也許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身心真的累了。
也許,不是逃避世界,而是暫時回避自己內心的空洞與傷痕。
在那樣的日子裡,我開始練習一種叫做「公園療法」的小儀式。
沒有任何儀器或心理課程,也不用花費什麼。只是單純地,帶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走進家附近的小公園。找個不會太吵雜的角落,坐在長椅上,慢慢地打開書頁。
我不是為了要完成多少章節,也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只是單純地「陪伴自己」。
累了,就抬頭看看四周。風輕輕地吹,樹葉沙沙地響,有時小貓會跑過腳邊,有時有孩子在遠處追逐笑鬧,那些微小的畫面,像針線一樣,一針一線地縫補著我那破損的心情。
我不敢說,這樣就能讓我痊癒。
但我真的有被療癒。那是一種溫柔的陪伴,不來自別人,而是來自自己終於願意停下來,好好看見內心的聲音。
我們常常對自己太過嚴苛。
總以為要再堅強一點、要再努力一點,卻忘了,就算是最堅強的人,也有累到撐不住的時候。
「為什麼會這樣?」「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我是不是太脆弱了?」
這些問題,我問過自己無數次。但後來我開始試著換個方式回應自己:
「妳只是累了,不是失敗。」
「妳願意停下來照顧自己,這其實是一種勇敢。」
「即使現在覺得什麼都沒意義,但妳仍然值得被好好對待。」
那一段時間,我不再強迫自己馬上振作。我學著接受這樣的自己,有時情緒低落、有時懶得應對世界,有時只想安靜地坐著什麼都不做。我允許自己軟弱,因為我相信,所有的脆弱與疲憊,終將會成為更堅韌的力量。
「公園療法」於是成了我最平凡卻最真實的日常照顧儀式。
它沒有改變什麼現實,卻讓我能在混亂與不安中,重新找到一點點安定感。
像是在提醒我——
生活不必每天都有意義,能夠活著、安靜地坐在陽光下,就是值得感謝的一天。
所以,如果妳也有那種明明什麼都沒發生,卻總覺得喘不過氣的時刻,不妨試著去公園吧。
拿本書,不用太厚,也不用有目標。讓自己坐在風裡,靜靜地、慢慢地,陪自己待一會兒。
或許我們都不需要立刻好起來。
但只要願意陪著自己多走一小步,明天的陽光,就會比今天更溫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