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正站在AI浪潮的前緣,每一次的榜單更新,不只是產業的溫度計,也像是未來某種雛形的拼圖。2025年的《Forbes AI 50》不是單純列出風口上的新創,而是一種深層結構的外顯 —— 它呈現了市場期待什麼、技術走到哪裡、創業者如何差異化自己。
但這不只是AI公司的故事。
這是每一個中小企業、品牌經營者、內容創作者,都無法忽視的未來地圖。O|Observe(觀察):看見榜單背後的動能分布
今年2025的AI 50榜單,有個現象很值得我們細看:從基礎模型(如OpenAI、Anthropic)到應用工具(如Runway、Pika、Jasper)都有高度代表性。這說明了:
- 技術「深處」的研發仍是少數者的戰場;
- 而「應用層」的創意、整合與轉譯,才是最靠近市場的實戰場域。
再進一步觀察,我們看到AI應用已遍布客服、醫療、法律、教育、設計、創作等垂直領域,但滲透程度卻高度不均。有的行業已幾乎無法脫離AI,有的還在觀望邊緣。
Q|Question(提問):誰能走出「AI的第二曲線」?
如果第一波AI創業,是技術與資本推動下的爆發期;那麼下一階段,我們要問的是:
誰能在同質化與價格競爭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這個問題,不只是給AI新創,也是給每個正要使用AI工具、或還在觀望的中小企業主。
我們要問的,其實是——你在哪個節點擁有獨特性?
D|Deconstruct(解構):不是「會用AI」就夠了,是「怎麼用」才關鍵
過去我們理解創業優勢,會談資金、通路、品牌;而在AI時代,新的競爭元素是:
- 模型/工具的選擇邏輯:誰選得對、選得快。
- 產業語境的理解深度:能否把AI翻譯成你的產業語言。
- 數據的收斂與提煉能力:AI不是答案,是鏡子;看得懂才有價值。
- 品牌的信任基底:AI工具可以模仿內容,但模仿不了關係。
所以那些在榜單上脫穎而出的,不見得是技術最先進的,而是商業翻譯能力最強的。
R|Reframe(重構):將AI視為一種「語言」,而非「功能」
AI不是一個功能表,而是一種新的語言。
而每個懂得「語言轉譯」的創業者,才有可能將工具轉為策略,將策略轉為體驗,將體驗轉為商業價值。
與其問「我該用哪個AI工具?」,不如先問:
「我想用AI來講出什麼樣的品牌語言?」
這個轉念,會讓你從使用者變成設計者,從追趕者變成詮釋者。
E|Express(呈現):給創業者的一則當代小行動
下次你看到一個AI工具介紹,請不要只是問「能不能幫我省錢或省時間」。
請練習這三個提問練習:
- 這個工具改變了哪一種「人與人的互動關係」?
- 如果讓它進入我的營運流程,我的團隊會怎麼感受?
- 它可以放大我品牌裡哪一種「難以複製的特質」?
AI的戰場不在技術,而在感知。
你怎麼詮釋它,它就怎麼為你創造差異。
如果你正在規劃AI工具的導入、或評估未來的商業模型轉型,不妨重新畫一張屬於自己的《AI應用地圖》:
- 一端是技術能力,一端是品牌靈魂;
- 一端是市場需求,一端是使用者情感。
願這場AI浪潮,不是淹沒人性的開始,而是創造連結的契機。
你也在這個交界點嗎?那我們一起走。

在這一個時代的交界點,我該如何選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