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說硬實力是創業的基礎建設,那麼軟實力,就是那座建築裡流動的光。
—
O|Observe:
在技術都不缺的時代,缺的是「人」之間的感受力。
我接觸過太多創業者,Pitch 時頭頭是道,簡報炫技、產品亮眼,但一聊到團隊協作、顧客回饋或失敗經驗,就開始閃躲、轉移話題。
許多創業計畫不是敗在市場或財務,而是敗在「聽不見人心的聲音」——對團隊不夠信任、對市場訊號遲鈍、對自己的盲點無感。
這不是技術的問題,是「軟實力」的缺席。
—
Q|Question:
當技術門檻逐漸下降,什麼才是真正難以被取代的創業力?
如果創業是場長跑,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速度,更是一種能在不確定中「感應、轉向、調整」的能力。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問:我能提供什麼功能? 卻太少問:我是否能感受到市場的微妙情緒、用戶的真實慾望、夥伴的狀態波動?
軟實力,不是溫和的修辭,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感知與回應能力。
—
D|Deconstruct:
讓我們打開「軟實力」這個詞,看到它的真實結構。
- 市場洞察力不是寫在報告裡的數據,而是你能不能從一則留言、一次銷售曲線的變化中,讀出下一步機會藏在哪裡。
- 風險管理能力不是避開風險,而是你能不能承認「不確定性是創業常態」,並設計出能共存、能轉化的系統和策略。
- 領導風格不只是帶人做事,而是你願不願意在一場看似理性決策的會議裡,承認自己的情緒,理解夥伴的擔憂,並重建彼此的信任感。
這些都是難以「速成」的東西,卻決定了一間公司走多遠。
—
R|Reframe:
與其說軟實力是「附加能力」,不如說它是「創業者的神經系統」。
在這個變化過快、工具唾手可得的時代,真正的差異點是——誰的神經更靈敏,誰的回應更人性,誰在混亂中仍能保有對人的感知與連結。
我認識一位做服飾電商的年輕創業者,他的產品並不特別,但他每天私訊顧客、詢問穿著體驗、聽他們說生活瑣事,最後成為許多人心中「很懂他」的品牌。
他的品牌價值,不在布料與價格,而在於「情感的細膩回應力」。
—
E|Express:
親愛的創業者,這是一份邀請。
今天請不要再問:「我該學哪個技能比較賺錢?」
請嘗試問自己:「我是否還保有對人、對世界、對自己的細膩觀察?」
你可以這麼做:
- 開一個《顧客語錄》筆記,每週整理三句讓你動容或驚訝的顧客回饋,感受背後的需求脈絡。
- 給團隊一封「非績效性」的訊息,表達觀察與感謝,練習非任務導向的關係經營。
- 每個月留一天,只閱讀與你產業無關的人文、心理或故事類內容,打開對人性的感知能力。
你會發現,「軟實力」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練習。
練習久了,它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在創業路上,默默保護你、也讓你成為別人的光。
—
這世界不缺工具,但缺一個懂得「回應」的創業者。
而你,可能就是那個人。

靜謐領導者漫步在天際中,沉思,回應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