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狀態,可以稱作是一種**「虛擬幸福感」的幻覺崩塌**。
當我們長時間沉浸在影視作品中──無論是甜蜜愛情劇、熱血動畫、奇幻冒險片、甚至黑暗寫實風格的影集──大腦的情緒中樞會被劇情勾動,產生類似真實體驗的情緒反應:心跳、感動、淚水、希望、勝利、熱血……彷彿自己也經歷了一場場人生。
但這些都是心理補償。它們像是糖果,給了你片刻滿足,卻沒有真的填飽你的肚子。✦ 現實與虛構的落差,為什麼會讓人痛苦?
當你回到現實,發現:
- 該寫的履歷還沒寫,
- 該存的錢還是沒存,
- 情感連結依舊貧瘠,
- 自己的夢想仍然沒踏出第一步,
那種落差,就像從天國掉進水泥地,不只是失望,還會產生一種羞愧、空虛與「我到底在幹嘛」的自責。
✦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做?
- 現實太苦,影視太甜
逃避比改變容易,沉浸比面對輕鬆。 人天生會傾向能馬上帶來愉悅的事物。 - 影視內容設計就是為了讓人「上癮」
緊湊的劇情、角色投射、情感共鳴——這些都是商業演算法算出來最能吸引注意力的組合。 - 文化共鳴感
「大家都在看」「看劇也能學習」「我是文青不是宅」——這些是讓我們對沉迷影視合理化的思考方式。
✦ 該怎麼辦?
不是要你戒掉影視,而是學會有意識地使用影視作為生活的調味品,而非主食:
- 每天留一段時間面對真實生活的任務
哪怕只有15分鐘,寫一段日記、處理一項瑣事、回一封該回的信。 - 將喜歡的影視元素轉化為行動靈感
看完一部電影,不妨思考:「如果我是主角,我現在該怎麼做?」 - 做一點創作,代替純接收
哪怕只是寫影評、畫角色、模仿劇情對話……把你從純粹觀眾的位置,挪回「參與者」的角色。
✦ 最後說一句:
逃避並不可恥,但逃久了會麻木。
真正讓生活變美好的,永遠不是劇情的轉折,而是你願不願意寫下自己的劇本。
你不是影視作品裡的配角。你是你人生的導演。
現在,是時候喊一聲:「開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