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12
走到人生下半場,「風險」這兩個字會變得越來越真實。
我在課堂和諮詢中,常常遇到學員有這種情況:- 買了一堆保單,結果生病時無法理賠
- 每年繳高額保費,卻沒真正搞懂保障內容
- 醫療保障不足,把太多錢綁在儲蓄險上
保單不是買了就好,而是要買對。尤其到了熟齡階段,更要對焦真正的風險。
還有一種情況我也很常見:
「我有保險,就不用太擔心健康問題了吧?」這種想法,其實很危險。
因為保險可以幫你付醫療費,但它沒辦法幫你恢復體力、行動能力、生活品質,也沒辦法幫你修復長期忽略健康的傷害。
慢性病、肌力退化、代謝變差……這些都不一定會讓你馬上住院,卻會讓你日復一日、默默花很多錢,也拖垮生活品質。
所以,保單是備援金,但健康行為才是延後風險發生的關鍵。兩個都要做,而且要搭配得當。
我們更要理解:健康是財務的底層邏輯。
這幾年我也聽到很多人說:「我要買長照險,因為老了怕拖累家人。」
這個出發點很好。因為,根據統計,台灣人的「不健康餘命」平均長達7年——意思是,有人可能臥床、失能、需要照顧長達七年甚至更久。當然會想先準備一筆錢。
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想:
如果我們可以提早開始維持健康,讓這段「不健康餘命」變短,甚至不需要用到長照資源,那不是更好嗎?
保險是為了轉嫁風險,但健康行動是讓風險不要那麼快出現。
世壯運給我的啟示:活得健康,比領理賠更重要
最近在雙北舉辦的「世界壯年運動會」,我看到許多高齡選手——80歲、90歲,甚至百歲人瑞——站上賽場,有人跑步、有人擲鏢槍、有人打桌羽球,每個人神采奕奕,充滿活力。
他們不是天生就特別健康,而是長年累月把健康當日常在經營。
這些長者,真的是我們的榜樣。他們身上也給我一個很深的體悟:
有些人靠保單準備老後風險,而這些長者,是靠自己的健康行動,打造了另一種「活得久又活得好」的保障。
如果我們能早一點就開始調整:
- 把保費花在真正會理賠、能對應自己風險的地方
- 建立一套自己做得到的健康行動習慣
- 減少不必要的保單,把錢留給真正需要的地方
那麼不管活多久,我們都更有機會活得自在、少一點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