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5年5月19日,Nvidia(NASDAQ: NVDA)站在人工智慧產業的十字路口。該公司股價報134.33美元,市值再創新高,2025財年營收年增114%達到1,305億美元,成為市場最受矚目的AI晶片巨頭之一。然而,隨著市場估值爬升與投資人策略轉向,Nvidia的下一步仍需謹慎觀察。
投資人動向:Druckenmiller與Tepper的資金重配置透露什麼?
億萬富豪Stanley Druckenmiller早於2024年就完全出清Nvidia持股,當時他認為公司估值已過高。雖然他事後坦言對這一決定感到後悔,但該動作反映出機構投資人對Nvidia高估值的警覺情緒。
同樣地,Appaloosa創辦人David Tepper於2025年初減持了超過56%的Nvidia部位,並轉向另一家AI巨頭進行配置。這些動作說明即便是對AI產業長期看多的投資人,也認為目前的股價已反映大量成長預期,選擇部分獲利了結。關鍵合作:與鴻海攜手打造台灣AI超級電腦,實力擴張亞洲市場
Nvidia近期與鴻海(Foxconn)宣布合作,在台灣建置一座AI超級工廠,將配置多達10,000顆Blackwell GPU,為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客戶提供雲端與AI加速運算服務。此舉不僅擴大Nvidia在亞洲的基礎設施佈局,也強化其在全球AI應用供應鏈的影響力。
此專案不僅有助提升AI模型訓練效率,更將鞏固Nvidia作為AI基礎建設首選供應商的地位,對未來幾年營收與產能擴張形成正面助力。
財報亮眼但估值承壓:數據中心業務創新高,EPS年增147%
2025財年,Nvidia繳出亮眼成績單,全年營收年增114%,每股盈餘(EPS)年增147%,主要受惠於數據中心業務與企業客戶對AI加速運算的高度需求。特別是Blackwell架構晶片的導入,使其在AI模型推論與訓練市場擁有顯著技術優勢。
然而,隨著股價與基本面同步創高,市場也逐漸對其估值合理性提出質疑,部分分析師開始調降其預估本益比,認為未來成長動能已部分反映在股價中。
市場競爭加劇:Broadcom與Marvell進逼,AI晶片戰火升溫
儘管Nvidia目前仍居AI加速市場龍頭,但來自Broadcom、Marvell等對手的競爭壓力逐步浮現,特別是在客製化AI晶片領域。大型雲端平台如Amazon、Google與Microsoft也正投入自研晶片,嘗試降低對Nvidia的依賴。
同時,地緣政治風險、美中科技限制與出口管制也可能影響Nvidia的出貨能力與全球供應鏈佈局,這是投資人不可忽視的中長期變數。
結語:領先優勢明確,但投資人需衡量風險與估值平衡
總體而言,Nvidia憑藉技術創新與戰略合作,穩居AI產業領導地位。但從Stanley Druckenmiller與David Tepper的操作可看出,儘管基本面強勁,估值過高仍讓聰明資金選擇部分退出。
未來,Nvidia能否持續透過軟體平台(如CUDA、生態系)、新架構晶片與自駕車、Omniverse等新業務拓展營收來源,將是其股價能否進一步支撐的關鍵。
投資人應持續關注其毛利率變化、資料中心營收佔比,以及AI產業週期的變化,才能在未來的高波動環境中做出正確的資產配置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