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
■ 馬庫塞「愛欲形上學」
對立面的整合:思想麻痺術
所謂的「變人」是指將人類的精神弱智化、欲望商品化、勞動異己化,也就是馬庫塞所說的,一種把人單面化、物性化,把整體的人變成部分的、畸零的「物件人」,把欲望手段看成快樂目標的「單面人」(one-dimensional man)。這裡所謂的「單面人」是指一種喪失批判意識與否定思維(negative thinking)的人,一種不思、服從、聽話的人。
今日,集體而強大的工業社會是建立在軟弱個體的烏合之上的,這種強大力量來自社會本身的組織化、技術化與同質化,來自語言的儀式化與極權化;馬庫塞把這種統治技術稱為「對立面的整合」(integration of opposition),它有效地質變人們真實生活的需要,溶化人們對社會現實的反抗;所謂先進工業社會的「破壞性」,並不是指犯罪或恐怖主義,而是指一種思想痲痺術和矛盾止痛劑,一種舒適的休克,一種先通過化解每個個體的反抗意識之後再對每個個體進行統治的技術操作程序。換言之,先進工業社會的統治不是一種恐怖的痛苦形式,而是一種多采多姿的娛樂形式。心理結構的工業化
人們經常以為,搞笑、趣味廣告、色情暴力、八卦新聞、名人軼事……,都是現代人消遣娛樂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人將它美化為「大眾消費」),實則不然,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剩餘壓抑的替代形式。因為今晚極度放縱的消遣是為明日極度剝削的工作做準備的,「大眾消費」實際上是「大眾消滅」。諸如國家以民族主義塑造外敵以鞏固內部統治,到處充斥的「同意原則」和民主程序(利用call in節目發洩不滿)或便民措施(濫發信用卡以製造更多的「卡奴」),到處充斥的廉價資訊和所謂「大眾傳播」(以大量資訊塑造習慣性的思考和順從主義),無非都是以潛在的發洩或假性不滿來取代嚴肅的造反,以大眾化來裝飾平等並消弭階級的對立。
新型社會控制的極緻化表現,主要隱藏在兩種互動形式之中,一是社會技術系統對個人心理的「竊占」;二是個人對社會壓抑形式的心理複製。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為了追逐商品而過著商品化的生活,並且從商品追逐中定義快樂的指數,在此情況下,人們不僅以所得高低來定義別人,也以收入多寡來衡量自己。在這種以商品數量作為快樂高低的滿足指標下,社會將提供最大量的商品來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欲望。換言之,只要社會提供全自動、機械化的便利性,人們就會通過心理複製而使自己的心靈自動化、機械化。在此意義上,所謂「先進社會」不只是社會生產的工業化,還包括個人心理結構的工業化!
■ 評論
這本書是延伸閱讀《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所提四個面向中的最後一個:馬庫色與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義異化」概念。原本試圖閱讀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但發現太難讀便作罷,轉而參考一些二手詮釋資料。
坦白說,左派思想往往批判資本主義的弊端,卻鮮少付諸革命行動。其結果,恰如余德慧教授在《生命詩情》前言中所述:「身心靈療癒運動」成了六○年代政治抗議運動的變形與延續,化為一種精神養生的綜合體。
然而,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左派思想雖理論龐雜,卻似乎難以撼動資本主義的根基,但另一種相對簡明的「反出生主義」及「躺平主義」思潮,反而以其獨特的方式對現有秩序構成了挑戰。這種思想,可被理解為一種以「承認」作為「拒絕」的理念。
相較於左派思想對社會改造仍懷抱一絲希望,躺平主義則認為「沒有期望,就沒有絕望」。它將低慾望、簡樸生活與反出生視為一種積極的行動策略,其理念可謂簡單明瞭,卻也因此更具共感性,成為資本主義結構下出人意表的瓦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