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焦慮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 書名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 觀點

面對焦慮的哲學思辨

焦慮是人的本性,而身為人類,就無法避免焦慮。也就是說,焦慮未必是一種需要根除的病狀,而往往是自我不可避免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裡我所宣揚的哲學思辨,適用於至少未陷入病態而干擾思考能力的心智。

我將透過四個面向來分析:

  1. 佛教
  2. 存在主義
  3.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4. 唯物主義異化(materialist alienation)概念

■ 佛教

佛陀認為焦慮與苦難源自於性情、傾向與習慣;救贖之道在於終生透過緩慢、堅定、勤奮與不懈的努力來重新訓練自我;只要持續投入,就能得到回報與解脫。


■ 存在主義

尼采

尼采認為,焦慮起源於我們試圖成為另一個人,而不是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變成了永久追求成為的無我(這個理論觀點古怪又諷刺地使他的論述與佛教的核心主張形成了一致);起源於我們試圖不去接受這個世界缺乏古老宗教傳統與上帝信仰所提供的精神慰藉。這種自我接納的失敗、無法以樂觀的悲觀態度看待世界的無能,正是焦慮的根源。


齊克果《焦慮的概念》

齊克果認為人類最大的「福氣」是意志與選擇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伴隨著一個重擔,那就是焦慮。齊克果主張,人們應該樂於背負這個重擔;這是我們的十字架,只要我們在擔憂生命未獲實現的同時,願意背著它、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前進,就能夠找到自我。


田立克《存在的勇氣》

田立克認為,平日的焦慮追根究底其實是死亡焦慮,是死亡與虛無的無盡未知——這是一個具有啟發性與暗示性的看法,有助於人們理解為什麼自己會將世俗的失去看得如此嚴重。


海德格

在海德格看來,人類存在的事實——發生在時間中,不能分開來談——包含了死亡(等待著我們的確定性)、虛無(死後的不可知狀態)與「被拋擲性」(thrownness),這意味著我們存在於一個已建構與準備好的狀態,在發展自我意識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其代表了那些使生活具有意義、強硬而不可妥協的約束;堅定地接受它們(而不是否認),是通往本真存在的唯一途徑。使我們能夠理解並明白到存在的這三重因素是多麼意義重大的這種情緒,就是焦慮。


■ 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的三種焦慮理論

佛洛伊德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焦慮有三種理論發展。起初,人們透過所謂原欲的有毒理論來理解焦慮;接著將焦慮視為引發內在、針對自我導向的潛抑;最終認為焦慮標誌著步步逼近的危險,警告自我要提防似曾相識的遺棄與無助的情況即將發生。


■ 唯物主義異化

馬庫色

馬庫色認為,沙特闡述的存在主義是「一種道德觀,它訓示人們應該放棄所有烏托邦式的夢想與努力,腳踏實地過生活」。因此,馬庫色主張,存在主義是一種耐人尋味、不負責任的宿命論,其接受這個世界的荒謬性——這並非世界的本體論特徵,而是人的行動與選擇所引起的偶然歷史發展。存在的焦慮應該要驅使人們去探究、進行政治批評與積極行動,而不是默默接受物質上的不安、認為這是存在的一種特徵。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緩解焦慮的藥方,是政治行動與行動主義,而不是孤獨的沉思與冥想。


馬克思的異化論

異化勞動導致了我們與生活的異化、與自我的異化、與其他人類的異化。這種異化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感覺就像焦慮,因為它就是焦慮。異化之人會感覺到一種空虛,而這種空虛會試圖不斷消耗世界上的物質來得到緩解。這種消耗——正如佛陀可能會主張的——不能解決根本的疏離,物質財富的不斷累積(在現代社會成功的象徵)必定會引發焦慮,因為這些短暫的財富只能證明一切的事物終將逝去。


■ 解方

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一種對經歷過與選擇不去經歷的生活、以及尚未來臨的生活產生的焦慮。針對這個問題的處方,就是解決焦慮的方法:我們應該持續進行創造與沉思,從事永無止境、沒有明確目標或終點的「無界」計畫。


兩種靈修實踐

古老的沉思哲學傳統——無論東方或西方——都帶來了兩種靈修實踐,而後代治療焦慮的處方都具有這個元素:

  • 第一種靈修「旨在關注當下」,因為「只有當下才是幸福」。
  • 第二種靈修要求我們透過學習與自省來「居高臨下」地看待世界,從「個體性與特殊性」提升至「普遍性與客觀性」。

與焦慮共存

不同的哲學角度促使我們關注自我的不同面向,以與焦慮共存。我個人對這些哲學指引的回應是,認識其基本的見解,反覆參閱文本,持續將其主張融入自我的概念中。坦然承認死亡的焦慮在生命歷程占有中心地位的這種態度,有助於我接受焦慮會終生伴隨的這個事實,同時,我也在社會與道德層面上備受齊克果與尼采的大膽觀點所鼓舞,並且從唯物主義傳統的尖刻批判中得到力量。我讓自己擺脫了這個世界及其提出的要求,往後也將繼續努力達到這種平衡,直到告別人世為止。


■ 評論

這本書在本月底有一場線上講座,下個月我也將參與此書讀書會,因此提前閱讀完畢。書中闡述的哲學思辨適用於尚未因病態而干擾思考能力的心智,透過四個面向分析焦慮:佛教、存在主義、精神分析與唯物主義的異化觀點,以哲學視角深入探討這一主題。書中寫道:

閱讀哲學著作時(至少是那些言之有物的著作),我感覺更有活力,更像個人,比較不焦慮。一旦我放下書,這樣的光芒可能就會消失,但一些餘輝仍會留下,渲染我之後對人生境遇的解讀,使我能夠透過新的哲學視角去理解它們。

這段話與我的現況頗為相似:因焦慮而閱讀,因閱讀而焦慮。當然,這種哲學式的思辨,對一般人所面對的焦慮問題,或許幫助有限。而且,從理性層面處理情緒,最大的限制在於其反應總是慢了一步。情緒的反應速度,或者說「戰、逃、僵」反應,必然比理性的思考更快,這是認知取向的「收拾殘局」局限所在。

儘管如此,本書精彩地串連起多種理論視角,引人深思。我也順勢延伸閱讀書中引用的其他書目,如《存在的勇氣》及批判理論。書中「哲學諮商」的「存在主義」內涵與「心理諮商」的「存在主義治療取向」有不少可討論之處,對熱愛哲學思辨的讀者而言,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7會員
51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4
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Thumbnail
2025/05/14
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Thumbnail
2025/03/25
打破焦慮迴圈,找回人生掌控權
Thumbnail
2025/03/25
打破焦慮迴圈,找回人生掌控權
Thumbnail
2025/02/04
培養變通思維,調整期待,修復不確定性帶來的震盪,隨變動而更高效強大
Thumbnail
2025/02/04
培養變通思維,調整期待,修復不確定性帶來的震盪,隨變動而更高效強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Thumbnail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Thumbnail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